建筑计划学方法论的问题
来源:白林建筑 | 作者:白林 点击量:
2014-09-24
内容导读:建筑计划学方法论的问题
——“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源,以科学为手段”
1 对我国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现状的再认识
中国是一个人口超多,人均资源贫乏的大国。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建筑计划学方法论的问题
——“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源,以科学为手段”
1 对我国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现状的再认识
中国是一个人口超多,人均资源贫乏的大国。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以及空前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将给我们提出更多、更新、更加复杂的研究课题。这些无疑需要运用更新、更好、更加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加以解决。
建筑学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与国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建筑空间环境、对城市环境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来,建筑空间环境与城市环境都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但是,从总体上来讲,远远没有达到满足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对建筑环境以及城市空间环境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长期以来,由于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建筑生产过程中,人们对设计环节的科学性认识不足,理解不深,方法不当。从根本上讲,我们的设计方法体系还很陈旧,与适应当今中国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状况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其中理论研究不足、方法不当是当今中国建筑学术界存在的最紧迫的课题。理论研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界普遍存在着重工程设计,轻理论研究的倾向;二、研究论文中,工程设计总结以及个人的设计体会较多,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的较少:三、在研究方法上,依据个人的主观认识进行笼统的说教较多,对现实具体问题进行详细调研,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分析较少;四、随意从外文资料中摘取一知半解的概念较多,深入了解完整的系统理论及科学方法体系的较少。五、建筑教学中,缺乏作为理论创新、知识创新的最基础的系统性研究方法的教育。缺乏方法的研究,使我们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脱节,研究工作与实际生活脱节。等一些现象。
针对这一状况,本文对建筑计划学理论与方法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引进。目的是引进一种理论与方法,以促进目前我国理论研究不振,研究方法不足的状况改善,同时丰富我国的建筑学理论宝库。
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引进了各种各样国外“新”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形式丰富了我国的建筑创作,丰富了人们的居住生活以及城市景观等。但是,我们的目的不是将中国建设成外国,而是要运用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方法解决中国的问题,满足中国人生活的需要。因此,比起这些外来的建筑形式,我想更需要的应该是引进新的科学设计方法和研究方法,运用这些方法研究适合中国人自己的建筑空间形式,研究中国人的生活、工作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最终满足中国人对建筑的需求。
本研究有两个意图:一是进行学科发展上的引进,探索新的“建筑计划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在我国建立这一新学科进行积极的尝试。丰富建筑学的理论。二是为建筑设计创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新的经验借鉴,推动我国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学研究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朝着“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源,以科学为手段”的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2. 建筑计划学的方法
建筑计划是科学地进行建筑设计的一种方法。建筑计划学是研究探讨建筑空间环境与使用者生活、行为、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领域,是系统地研究关于建筑设计方法体系的基础性理论,是建筑计划(设计)的理论支撑体系。即,深入地研究人与建筑,人与空间,空间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对实态生活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把握现状、发现问题、掌握人对建筑空间环境的具体需求、和人与空间环境关系中的法则,从而为建筑设计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从本质上讲,建筑空间环境对人的作用概括起来大致有两点:一是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等)生活对建筑空间的要求;二是制约人的生活行为,从而对人的意识产生作用,对人、对家庭、对社会产生影响,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可以说这两点正是建筑计划学研究的中心内容。随着时代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空间环境的要求、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将这种变化、要求,及时、准确地反馈到建筑师的设计工作中,反映到建筑空间环境中去是建筑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使建筑的组织者、设计者、使用者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建筑计划学的方法简单地讲就是将研究(成果)植入设计过程,使开发商(业主)、设计者、使用者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反馈回路,使建筑使用者(消费者)的要求,及时有效地反馈给建筑师,使建筑师的设计更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使用者(消费者)的需求。满足广大建筑使用者(消费者)的需求既是建筑师的社会职责,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给我们提出的要求。
建筑计划学理论的有效性已在国外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改造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只要我们结合国情,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相信这一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大规模建设中一定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3. 本研究的成果和主张
本研究,以探索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科学设计理论为目的,以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为对象,针对我国本领域理论研究与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以及笔者在国外长期的建筑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对科学设计方法论—建筑计划学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为试图在我国建立“建筑计划学”新学科及其方法理论体系进行初步性的探索。
第一章主要对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与本研究相关的既往研究和本研究的定位关系进行了说明。就中国建筑设计及其研究领域现存的问题,从市场经济、大众社会、空间资源、建筑教育、系统理论、科学方法等的视点进行了考察,论述了建筑计划学研究的必要性及本研究的主张。
第二章主要围绕建筑计划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论述。对什么是建筑计划学,建筑计划的概念、定义、内容、特征、作用、发展过程、科学性等问题进行了考察。从基本概念上,详细探讨了建筑计划与建筑设计、建筑策划的异同点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科学设计方法论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三章主要对建筑计划的设计技法进行论述。对建筑计划技法的特征、构成、过程以及建筑计划中的简要调研方法与步骤,建筑空间计划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结合本人在国外的设计实践以及国内的设计状况,提出了系统的建筑设计计划的程序步骤(提案)。
第四章就建筑计划学的研究方法(调查和分析)进行了论述。首先,对日中建筑学领域研究方法论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然后,简述了建筑计划学研究方法的新倾向。在此基础上,较详细地介绍了日本建筑设计计划与城市规划领域常用的几种调查和分析方法。最后,作为参考,后付有完整的研究论文实例(运用SD法对日本著名历史名城-京都的现代建筑进行的研究)。
第五章对本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课题。
本研究的成果主张:
本研究提出了
“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源”“以科学为手段”的建筑计划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基本理念。它符合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事业的发展方向。
在建筑观上,建筑计划学理论与方法论是根植于是为广大使用者服务的世界观、价值观,为现代的大众化社会服务的世界观。
在方法论上,提倡一种大众可以普遍掌握的方法。针对现代建筑“形式服从功能”的理论,本研究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法理念,即“功能服从功能,形式服从形式”的方法论。计划对功能而言,设计对形式而言的方法。在设计以及研究方法上,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客观性、普遍性,逐渐克服个人的、主观的、片面的、只凭经验、只凭感觉的方法倾向。
4. 建筑计划学的发展与展望
⑴系统的设计方法
在世界范围内对设计方法(Design Method)及其理论进行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5、60年代,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人们对生活价值观多样化的需求,围绕建筑的需求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化、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型化、与设计相关的内容越来越多领域化,而建筑的建造工期越来越缩短,建筑的生产
过程和手段越来越科学化、合理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原来多以经验和感觉来进行的设计行为提出了体系化、客观化、科学化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运用工学生产系统的设计方法”等成为热门的研究主题。设计方法的研究也将从建筑创作行为只属于艺术天才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人们更多地将关注点转移到对技术的关心,开始提出了各种许多关于设计过程模式和设计手法的提案。
1962年在伦敦召开了“设计方法国际研讨会”。参加者有建筑师、工业设计师、飞机设计师、人体工学研究专家、画家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1963年日本建筑学会建筑计划委员会设置了设计方法小委员会。这个小委员会编写出版了《设计方法》Ⅰ~Ⅴ。研究主题从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工具”的提案,到讨论设计主体的应有形式、设计评价、设计方法背后的逻辑问题等方法论。
日本始于1960年的设计方法研究中,引入了解明人与空间关系的建筑计划学领域的研究,为探索创造性设计过程的方法开辟了新的道路。
⑵对话设计方法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设计相关的问题也朝着复杂多样的方向发展,设计方法研究也开始出现新的转折。即,①按照技术合理性(Technical Rationality)的原则,从解决问题的系统设计方法出发,已经明显地不能够解决现实中复杂的模糊的问题;②设计主体通过对话来推进设计的形式,成为一个焦点,开始了探索适合这一设计行为的设计方法。
现代社会具有
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安定性、价值观的多样性,世界观的冲突的特性。在这样的社会中,设计的问题往往是难以定义的“棘手问题”(没有终止的规则;就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完整手法,
对问题的解释往往依赖于解释者的价值观、世界观;但是还不能不负责任)。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按照B·Lawson的理论,几乎所有的设计方法模式中都含有“分析——综合——评价”这样的程序,但是,实际上“推测——评价”(Conjecture-Evaluation)的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将设计问题分别布置给科学系的学生和建筑系的学生,
前者(科学系学生)的工作方法是,先分析设计条件,然后寻求满足它的解答(科学系的学生唯一性的认识在起作用);
而后者(建筑系学生)的则是设计出若干个解,看哪个解更能满足设计条件。(这是因为建筑系学生认识到了设计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工作,多结果)经常处理难以准确定义问题的建筑师,往往采用生成若干假说解的方法,按照状况的反馈,选择满足状况解答的战略。
(就是说如果要求是A的话,建筑师必须导出从B→A的B来,而导出B的行为方法不是演义和归纳,而往往是假说推理的方法)。(建筑策划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此外,伴随设计所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呈现复杂化的状况,建筑师、工程师、施工者、业主、使用者(消费者)、规划管理人员等许多不同的设计主体参加设计过程,形成意见统一的“协作方式”(collaboration)越来越多。因此,与其说建筑师在做设计方案,不如说应该让建筑师更多地做一些能够激发出讨论问题焦点的方案。也就是说进行合作的过程也成为设计的对象。
这样,通过与不同的主体进行对话来推进设计的方法作为“对话设计方式”的一个特征,实际上,它提出了新的有关研究与实践关系的认识论。
按照D·A·Schon的理论,从技术合理性的观点出发,对于从理论(知识)导出实践(行为)来说,就象爵士乐音乐家互相之间听着对方的音乐进行演奏一样,优秀的设计者在实践中进行着许多的认识和判断。这种融合了知识的行为方式称作“行动思考”(Reflection-in-Action)。“作出判断的背后有规范和评价”“有定式的行动中潜藏着的战略和理论”“设定问题框架的方法”“自身的作用”等,其特点是将与设计主体有关的内容作为反省对象。
通过关注“行动思考”的实践,能够理解与状况(条件)不可分的设计行为本质。特别是,把握人与环境的关系,支撑参加设计的主体相互之间的对话“设计语言”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设计词汇被广泛知晓的“型”(如“底层只有柱子没有围墙的空间”)、将具有类似性的事象通过别的事象来理解“暗喻”(如“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表示某一特性的“实例”等都属于这类,运用人工智能、知识工学CAD或使用者参加设计这种对话型的设计方法的可能性也是和这些研究的积累分不开的。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是西方功能主义思想体系下诞生的建筑理论,西方的功能更强调的是物质的,身体的功能;而东方人的功能,更强调的是精神的,文化的,心理的东西。因此,“住宅是思想文化的器物”是东方精神主义思想体系下繁衍出的建筑理论。
西方的个人价值观更强调的是清晰的,独立的精神;而东方人的价值,更强调的是模糊的,相互的,大家(家族)的东西。
⑶人与环境和谐的设计
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可以说既往的以及现状的设计方法研究,大都把关注点放在了“如何进行设计”上,而对“设计什么?”“为什么设计?”却关心很少。但是,(地球)环境的恶化、资源的锐减等使人们的认识从无限制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活理念中清醒过来,逐渐认识到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承受力的有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急速加快、信息化、全球化也使得人类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不稳定性因素日益加剧,使得我们不得不认真地思考“设计什么?”“为什么设计?”的问题。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建筑计划学研究也出现了大的转折。过去的设计概念主要是对物质环境进行生产,而当今的设计概念必须是从更广的意义上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因此,适度地把握与时代同步变化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将其放置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建设中去思考是最为重要的。
在行为理论模式研究中,将我们做了什么和产生了什么效果,即,将行为“成果”(Result)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区别开来认识。从这一理论出发,设计方法过程正在从传统的设计方法注重作为设计成果的建筑,向通过与使用者对话的设计方法会使建筑带来什么结果(生活方式或城市环境的改变等)的设计方法展开。
今后的建筑计划学方法,将会朝着“研究—设计—生活”更加紧密的新的知识体系发展,向着不同的设计主体共同协作进行环境创造的方向展开。
建筑计划学理论的研究主要就是对人与空间环境关系的理解、解释、预测和控制提供客观的研究资料。换句话说,建筑计划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发现人与空间环境关系的法则,最终的目的是按照人们的需求科学地支配空间(环境)。使它们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如果说既往的建筑计划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活对建筑空间的要求的话,那么,今后的建筑计划学研究的重点就应该是运用建筑空间环境的制约人的行为,对人的意识产生作用,从而对人、对社会,对文化产生影响。使人类朝着一个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通过中间领域为诱导人,达到最终改造人的目的。 如果不能够 “满足他”,也就无法 “诱导人”,无法“制约人”,最终也就达不到“改造人”的目的。
在中国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最多的一般是两种方法,一是“表扬”,一是“批评”。比较缺乏作为中间领域的“诱导”的方法,“制约”的方法。“表扬批评”是结果管理法,而“诱导制约”是过程管理法。中国教育应当注重过程管理,而不是结果,只有过程把握好了,结果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
“考试”的方法是结果管理法,而不是过程法。不是通过过程诱导学生深刻理解问题实质,而是通过最终考试的办法。因此,我认为只进行考试是一种“偷懒”的办法。
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事物。理解的深度,运用程度,
⒉ 今后的课题
本研究主要对建筑计划学理论框架和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一般性的论述。一般的来讲,一种方法理论的确立是要经过反复地理论探讨—实证调研—实践检验的阶段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研究只进行了第一个阶段的初步工作。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和工作还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需要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具体地明确我国在设计方法操作、建筑设计教学、以及理论研究上的不足和问题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这也是本研究需要完善的关键不足之处。
二、任何理论研究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有效地指导实践,建筑计划学的理论研究也不列外。本文结合本人在国外的设计实践以及国内的设计现状,提出了系统的建筑设计计划的程序步骤(草案),有待在今后的实际设计工作中进行大量的反复实践。
三、本文通过日中建筑学领域研究方法比较,指出了我们研究方法上的一些问题,并介绍了日本建筑计划与城市规划领域常用的几种调查和分析方法。为了使这些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发挥作用,需要进一步通过今后研究方法教学以及具体的科研工作进行具体指导。
四、建筑计划学研究的内容决定了它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理论体系。它的研究主题—人与建筑空间(环境)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随着地球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环境承受能力的减弱它的内涵也会不断的增加。建筑计划学理论也需要在“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源,以科学为手段”的大背景下不断地发展。这些都是今后需要不断探索的新课题。
本文进行的建筑计划学理论研究只是提示了一个基本的建筑计划学理论框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还很多。要真正使建筑计划学理论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使这一理论中国化,本土化,还需要今后经过大量的设计和研究实践。使这一在国外已经充分得到证明了的建筑学理论真正能够为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引用文献〕
中 文
1)吴硕贤:〈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建筑学博士教育〉建筑学报199905
2)陈 放:《策划学》时事出版社2000.1
3)戚昌滋等:《创造性方法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0
4)孙一民:〈近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城市设计教育〉建筑学报199905
5)梁思成:《梁思成论文集》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6)吴良镛:《广义建筑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7)汪坦:《建筑理论译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95以及其它建筑设计方法论研究
8)詹可生:《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系统》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情报研究所,1980
9)张钦楠:《建筑设计方法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
10)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
11)庄惟敏:《建筑策划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1999.4
12)吴耀东:《日本现代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
13)青木正夫〈建筑计划学的理念与方法〉周若祁、刘燕辉译《建筑师》47期
14)邹广天:〈建筑计划学研究领域〉《建筑师》48期P56
15)田学哲等:《建筑初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16)白林〈建筑计划方法学探讨—建筑设计科学方法论研究〉《世界建筑》2000.8
17)白林〈日本历史都市京都的现代建筑外观分析〉《建筑师》2000.8
野生思考者
著名文化人类学家莱宾·施特劳斯提出了野生思考(la pensee sauvage)与栽培种思考(la pensee cultivee)的概念,按照这一概念,近代科学技术就是典型的后者思考,现代科学技术就是从野生技术的栽培种植中诞生出来的。将野生企业变成栽培种植企业的过程就是我们现在的企业孵化器的方法。
历史上也有许多的野生思想家,建筑界也诞生出了许多“野生建筑师”。“野生者”之所以具有非常的生命力,大概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思考、勇于实践、广泛吸收营养的遗传基因吧。这使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为什么有些重要的科学思想往往是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人说出来的?”我想如果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学是培养驯服的生产者的话,那么,当今注重知识创新的大学就应该培养有思想的,有创新精神的,有科学方法的知识、思想的“生产者”。如果大学是知识创新、思想生产基地的话,那么,就应该允许野生思考者的存在。
如果说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术思想强调集中统一的话,那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术思想就应该提倡一种民主的、自由的、百花齐放的局面,本着学术民主的原则,文中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目的既不是要否定谁,也不是要超过谁,更不是要打倒谁,而是希望我们的学术研究做得更好。使我们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为人类服务。
上一篇:建筑计划学知识体系与设计方法
下一篇:系统的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