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读: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设计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建筑计划学设计方法研究也开始出现新的转向。即,①按照技术合理性(Technical Rationality)的原则,思考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法,已经明显地越来越难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复杂的模...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设计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建筑计划学设计方法研究也开始出现新的转向。即,①按照技术合理性(Technical Rationality)的原则,思考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法,已经明显地越来越难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复杂的模糊的问题;②设计主体通过对话推进设计的方式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学术界也开始探索适合这一设计行为的设计方法。
现代社会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安定性、价值观多样性的特性。在这样的社会中,设计中的问题设定往往是难以定义的“棘手问题”(没有最终的规则;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完整手法,对问题的解释往往依赖于解释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但是还不能不负责任)。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按照B•Lawson的理论,几乎所有的设计方法模式中都含有“分析——综合——评价”这样的程序,但是,实际上“推测——评价”(Conjecture-Evaluation)的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假如我们将设计课题分别布置给科学系和建筑系的学生,他们就会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前者的方法是,先分析设计条件,然后按照条件寻求满足它的解答方案;而后者则是设计出若干个“解答”方案,看哪个“解答”更能满足设计条件。经常处理难以准确问题定义的建筑师,往往是采用先生成若干假说解的方法,然后按照对状况的分析或反馈,选择满足这一状况的解答的战略。(就是说如果要求是A的话,建筑师必须导出从B→A的B来,而导出B的行为方法不是演义和归纳,而往往是假说——推理的方法)。
此外,伴随设计所需要考虑的问题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化的状况,由建筑师、工程师、施工者、业主、使用者(消费者)、规划管理人员等许多不同的设计主体,参加设计过程,形成意见统一的“协作设计方式”(collaboration)的情况越来越多。因此,作为新的设计方法论,与其说是让建筑师做出一个“好”方案,不如说应该让他们做一些能够激发讨论问题焦点的方案。也就是说在合作互动中形成最佳的方案,这一过程也成了设计(策划)的对象。
这样,通过与不同的主体进行对话来推进设计的方法是以“通过对话进行设计”为特征的,实际上,在研究与实践的关系上,它提出了新的认识方法论。
按照D•A•Schon的理论,从技术合理性的观点出发,相对于理论(知识)导出实践(行为)的状况不同,就象爵士乐的演奏家们互相之间听着对方的音乐进行演奏一样,优秀的设计者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新的情况,并作出调整。这种将知识与行为相互融合的方式被称为“行动中思考”(Reflection-in-Action),其特点在于关注“作出判断背后的规范和评价”“固定的行为模式隐藏着战略和理论”“设定问题框架的方法”“其自身的作用”等,将与设计主体有关的内容作为思考的对象。
通过关注“行动中思考”的实践状况,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与状况(条件)密不可分的设计行为的本质。特别是,在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中,把握人与环境的关系,将设计主体之间的对话变成“设计语言”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设计词汇被广泛知晓的“类型”(如“底层只有柱子没有围墙的空间”)、将具有类似性的事象通过另外的事象来理解的“暗喻”(如“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以及为表达某一特性列举的“实例”等都属于这类情况。实际上,运用了人工智能、知识工学的CAD的出现以及使用者参加设计的对话型设计方法都是与这些理论研究的积累分不开的。
上一篇:城市也是思想文化的容器
下一篇:对建筑的理解
我一直以为建筑大师是自己“学”出来的,而不是某人某师“教”出来的。固然,师从于何人很重要,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从师于名师重要的是学习成才的方法和了解他们成长的道路。我以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建筑市场、建筑产业、规划设计领域都在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关注世界建筑学发展趋势,调整我们的应对策略
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按自然界的关系,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地关系来处理。——自然主义建筑理论核心。
多年的实践,我想出了个“一分钱,两分货”的理论。即甲方给我们一分钱,我们给甲方做两分钱的设计。这样,一来甲方得到超值服务,会很高兴;二来我们提高了自己能做两分钱事情的能
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在基础性建筑理论研究方面的积累较少。改革开放,使建筑业有了史无前例的惊人增长,建筑创作在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但是,应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