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 建筑教育 > 详细内容

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源,以科学为手段

    来源:白林建筑  |  作者:  点击量:   2014-07-23

内容导读: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源,以科学为手段 ——构筑新建筑学知识体系 白林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建筑市场、建筑产业、规划设计领域都在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关注世界建筑学发展趋势,调整我们的应对策略...

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源,以科学为手段

——构筑新建筑学知识体系


白林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建筑市场、建筑产业、规划设计领域都在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关注世界建筑学发展趋势,调整我们的应对策略势在必行。本文从广义建筑计划学理论的角度对世界学术新动向以及建筑学学术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21世纪中国建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源,以科学为手段”理论。指出城市、建筑与环境建设应该走自然、社会、地球环境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日趋严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空前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围绕着中国建筑产业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变。学术领域,设计以及设计支撑知识体系也开始出现了结构性的转变。面临这样的内外形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应该如何去做?作为建筑学者,关注建筑学未来的发展、知识体系的更新、设计理论与方法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⒈对建筑学现状的认识

    建筑学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与国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大幅度改善,人们对居住环境、城市景观、特别是室内外生活环境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来,建筑实践领域,特别是建筑空间与城市景观环境都有了相当大的改观。但是,从总体上来讲,建筑学的发展还远没有达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居住以及城市环境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我们无法具体地预测21世纪的建筑学如何发展。我们从20世纪的科学发展和进步推动了分析(analisis)科学的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分析科学可以预测到:21世纪将是一个学科大交叉,综合(synthesis)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但是,由于建筑学科自身就具有广义性、综合性等特征,在建筑学科领域,综合(synthesis)思考一直都是设计思考的基本思维方式,并不是一个什么新鲜的主题。建筑设计的思维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设计的好坏与设计者个人的水平以及个性密切相关。设计中的综合性手法往往很难科学化。

    此外,在国际科学领域兴起的复杂科学(complexity)概念将在各学科领域中发挥中心性的作用。复杂科学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虽然将其与此前学术领域中的概念进行严格的区分定义比较困难,但是,许多按照此前的认识或方法无法搞清的复杂性问题,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比较系统地得到解明。建筑师都知道,你收集再多的资料或技术,也并不意味着你就能设计出最好的建筑。复杂科学对建筑师来讲也并非是什么新的概念。设计好坏往往取决于设计者个人水平的高低和个性以及经验的积累。但是,我们可以预测,这些学科领域新倾向的出现一定会给建筑学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新的变化。
20世纪的建筑主流是现代主义建筑,期间虽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后现代主义,晚现代主义等建筑运动,但是现代主义的中心地位从来就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这是由于影响20世纪的现代思想统治的结果,建筑设计也没有越出过现代主义建筑范畴。进入21世纪,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产生的结果暴露了各种各样的深层问题,各种矛盾也开始显现,建筑设计的潮流也不会永远停留在现代主义的框架之下。虽然,对现代主义的弊病进行局部的修正也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但在现代主义建筑框架中进一步摸索更多的设计手法,会对建筑设计思潮的转向产生很大的影响。

1).地球环境问题对建筑产业以及设计领域的影响

   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是城市大发展的时代,城市化发展对建筑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90年代开始,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大量关注城市空间、城市环境、城市景观的建筑作品。在这之前,建筑师大都只关心单体建筑,以后逐渐出现了大量的与城市广场、街道景观、绿化环境相结合的建筑。其后,随着产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郊区的界限逐渐消失,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日趋城市化,建筑设计逐渐淡化了它原有的意义。随之而来的环境设计概念成为建筑设计领域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工厂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料公害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影响,但建筑设计依然若无其事。环境设计原本是将丑的、有碍视觉的东西遮挡起来的工作。如果说,这是早期环境问题对建筑设计的影响,那么如今的环境设计已经成为对地球环境产生影响的大问题。

   建筑、建材、建筑生产技术等的设计也都会成为对地球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比如,与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相关的节能降耗的问题、再生材料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建造成本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受到设计系统、社会流通系统、新建材及其加工组装建造系统的制约。以材料再生问题为例,早期的城市设计和环境设计是以消费型社会,流通型经济体系为前提的设计。而未来的建筑设计,会向着考虑延长使用寿命,改变旧建筑用途以及材料的二次利用等节约型经济为前提的设计体系方向转变。城市建设也会从以前的大拆大建型经济形态,向着延长使用寿命、再生使用为前提的建筑产业形态转变。因此,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提倡使用自然能源、使用当地材料、与当地文化融合的设计会越来越受到欢迎。

2). 新建筑几何学

    建 筑几何学将从静态的、平衡的、完整的形态向动态的、不平衡的、片段的新极端主义发展。

    20世纪的建筑,是以万能多用型空间为基础的极简主义纯几何形态为特征的设计,它以此来区别20世纪以前的建筑。21世纪将会出现不同特征的新建筑。假想空间设计的出现,会诞生出各种各样新的几何形态或空间,会创造出21世纪新的建筑形象。目前,已经出现了受到地形、地貌、云层、风雨等自然景观的形态影响的建筑设计。今后这种受自然景观形态影响、以及表现其变化的形态学倾向会更加流行。运用这些新几何学创作的建筑,表现的不是静态平衡的形态完整性,而是表现出各要素之间动态平衡和漂泊不定的不完整性、流动性形态的空间特征。计算机几何学也将进一步发展,其发展所带来的CAD、CG的进步,预示着三维空间的拓扑学风水学空间建筑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现实的建筑设计中,也会进一步助长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即极至主义的盛行。这些设计的特征是,其局部并不具有意义,只是将局部分解为抽象的线或面,而使其在大的整体上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其方法是将形态模糊起来,从而彻底改变既往建筑所具有的对几何形态的依赖性。这种方法同时也会促进空间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新的建筑几何学的确立和发展将一定会成为诞生新空间、新建筑的源泉。

3)失去边界的设计

   20世纪的建筑设计理论创造了所谓的国际主义建筑风格(INTERNATIONALISM)。国际主义建筑虽然被认为有许多问题,但是,它却在很短的时间里席卷了全世界的城市。如今不管你走到世界的哪座城市,都会看到方盒子建筑,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

   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相同价值观群体或集团汇聚一体,形成相对独特的价值观和哲学。而新的世纪,会出现超越以往的界限、范围,集团间相互组合、融合,诞生出新的设计、寻找出新的价值。21世纪的设计将会超越国界成为更加国际性的设计,即地域间、文化间的差异将超越国家间的差异,对设计产生更大的影响,而国家间原有的差异对设计产生的影响将会逐渐淡化或消失。比如,美国最新的建筑设计可能会先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中国或东南亚国家出现。设计信息的传递将与以往的固有文化或技术背景没有任何的关系。因此,对设计的选择将成为对文化的选择。

   此外,就建筑专业领域而言,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环境设计等领域的界限也会逐渐模糊。以往的以建筑设计为中心,对室内设计或景观环境设计形成影响,如今,室内设计也许会原封不动地成为建筑的外观或城市设计的一部分。当然,建筑设计受到景观环境的影响,将建筑埋入地下,放弃外观形态的设计手法也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做法了。

4)诞生新的地域主义

   由于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普及,今后的一个时期,设计人才、技术的诞生将更加不可预测。

    从前,东京、大阪、巴黎、米兰这样的中心地区是先进地区,也是设计领域的中心。今后的设计领域,少数的具有特殊技术或哲学的小集团或群体也同样具有领导设计潮流的可能。这种现象的背后,是计算机技术以及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设计领域将会出现与以往的群体组织规模或公司排序无关,只要有技术、有才能,个人的小工作室也会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才能。也就是说,设计人才与其所在的城市大小无关,在地方小城市的工作室也不会有设计竞争上的劣势和不利。此外,大小公司的竞争能力强弱的对比也在发生着变化。优秀的地区人才和地方文化会在世界范围内直接参与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以独特感觉、优秀才能、地区文化为背景的高品位作品,将不分地区,不分年龄地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代就要来临。

5)均质分工的时代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优秀人才、好的设计、高水平的技术等跨国界跨地区自由流动的时代将很快到来。因此,均质分工的现象将会很自然的出现。在家电领域,比如,家电产品中的大部分零件都是非本公司生产的产品,组装厂家将从世界各地组织功能各异、成本低廉、交货迅速的好部件进行生产的方式。很快,这样的做法也将会在建筑设计领域兴盛起来。比如,设计在意大利,发表在纽约,引入日本的质量管理,在中国进行生产,销往世界各地的做法,在时装领域、工业设计领域等已经习以为常。如果套用于建筑领域,澳大利亚居住的日本人通过因特网从美国购入住宅设计图纸,在日本设计将其变更成适合自己生活的空间形式,起用澳大利亚施工队的分工合作方式将不会离我们很远。这种分工合作方式不仅仅只是为了提高效率,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多样化、高技术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求,而实现更加专业化服务为前提的。社会的成熟,需求的多样化和高技术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当然,设计状况在不断变化,围绕这种设计状况的社会经济体系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变的只有设计内涵永远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文化思想的综合表征。设计工作永远依存于设计者的综合能力。因此,这也就折射出了建筑设计教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2. 建筑计划学知识体系与设计方法

⑴系统的设计方法

    在世界范围内,对设计方法(Design Method)及其理论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5、60年代,经过二战后的恢复期,步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随着经济增长,人们的生活价直观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虽之而来的建筑功能复杂化、建设规模大型化、设计研究内容的多领域化,建造工期的短时化,生产手段的科学化、合理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本以经验和感觉进行设计的方法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随之提出了客观化、系统化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运用工学生产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成为热门的研究主题。方法的研究将建筑设计的创造行为从只属于艺术天才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更多地将关注点转移到对技术的关心,开始研究出了各种设计过程模式和设计手法的提案。

   1962年在伦敦召开了“设计方法的国际研讨会”。建筑师、工业设计师、飞机设计师、人体工学研究专家、画家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就设计方法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研究主题从解决复杂问题的“设计程序”、“设计工具”的提案,到讨论设计主体应有形式、设计评价、设计方法支撑体系的逻辑性问题等各种方法论课题。

   英国的设计方法论专家J.C约翰逊,在他的著作《设计手法》中,将设计方法的进化划分为:①手工艺性的进化、②图纸设计、③系统设计、④科学技术变换四个阶段。③的内容主要是讨论系统性设计方法是如何处理图纸上无法表现的系统层面的信息的问题。实际上多是讨论为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开发问题,应对工业生产或系统设计的方法问题,CAD,使用者参加设计方法等主题,几乎没有谈及图纸设计的内容。

   而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设计方法研究中,开辟了描述人与空间关系的建筑计划学理论的研究领域,为探索设计这一创造性工作过程和方法开辟了新的路径。

⑵对话的设计方法论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设计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建筑计划学设计方法研究也开始出现新的转向。即,①按照技术合理性(Technical Rationality)的原则,思考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法,已经明显地越来越难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复杂的模糊的问题;②设计主体通过对话推进设计的方式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学术界也开始探索适合这一设计行为的设计方法。

  现代社会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安定性、价值观多样性的特性。在这样的社会中,设计中的问题设定往往是难以定义的“棘手问题”(没有最终的规则;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完整手法,对问题的解释往往依赖于解释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但是还不能不负责任)。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按照B•Lawson的理论,几乎所有的设计方法模式中都含有“分析——综合——评价”这样的程序,但是,实际上“推测——评价”(Conjecture-Evaluation)的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假如我们将设计课题分别布置给科学系和建筑系的学生,他们就会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前者的方法是,先分析设计条件,然后按照条件寻求满足它的解答方案;而后者则是设计出若干个“解答”方案,看哪个“解答”更能满足设计条件。经常处理难以准确问题定义的建筑师,往往是采用先生成若干假说解的方法,然后按照对状况的分析或反馈,选择满足这一状况的解答的战略。(就是说如果要求是A的话,建筑师必须导出从B→A的B来,而导出B的行为方法不是演义和归纳,而往往是假说——推理的方法)。

   此外,伴随设计所需要考虑的问题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化的状况,由建筑师、工程师、施工者、业主、使用者(消费者)、规划管理人员等许多不同的设计主体,参加设计过程,形成意见统一的“协作设计方式”(collaboration)的情况越来越多。因此,作为新的设计方法论,与其说是让建筑师做出一个“好”方案,不如说应该让他们做一些能够激发讨论问题焦点的方案。也就是说在合作互动中形成最佳的方案,这一过程也成了设计(策划)的对象。

   这样,通过与不同的主体进行对话来推进设计的方法是以“通过对话进行设计”为特征的,实际上,在研究与实践的关系上,它提出了新的认识方法论。

   按照D•A•Schon的理论,从技术合理性的观点出发,相对于理论(知识)导出实践(行为)的状况不同,就象爵士乐的演奏家们互相之间听着对方的音乐进行演奏一样,优秀的设计者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新的情况,并作出调整。这种将知识与行为相互融合的方式被称为“行动中思考”(Reflection-in-Action),其特点在于关注“作出判断背后的规范和评价”“固定的行为模式隐藏着战略和理论”“设定问题框架的方法”“其自身的作用”等,将与设计主体有关的内容作为思考的对象。

   通过关注“行动中思考”的实践状况,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与状况(条件)密不可分的设计行为的本质。特别是,在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中,把握人与环境的关系,将设计主体之间的对话变成“设计语言”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设计词汇被广泛知晓的“类型”(如“底层只有柱子没有围墙的空间”)、将具有类似性的事象通过另外的事象来理解的“暗喻”(如“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以及为表达某一特性列举的“实例”等都属于这类情况。实际上,运用了人工智能、知识工学的CAD的出现以及使用者参加设计的对话型设计方法都是与这些理论研究的积累分不开的。

⑶走向人与环境和谐的设计

   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设计方法的研究甚少,可以说仅有的以往设计方法研究,也大都把关注点放在了“如何进行设计”上,而对“设计什么?”,“为什么设计?”却关心很少。但是,(地球)环境的恶化、资源能源的锐减等问题的出现,逐步使人们的认识从无限制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所谓现代生活理念中清醒过来,逐渐认识到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承受力的有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急速加快、信息化、全球化也使得人类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不稳定性因素日益加剧,使得我们不得不认真地思考“应该设计什么?”,“为什么设计?”,“为谁设计?”的问题。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设计方法研究的转向也势在必行。过去的设计概念主要是对物质环境进行生产,而当今的设计概念必须是从更广的意义上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因此,适度地把握与时代同步的变化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将其置身于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建设中去思考是至关重要的。

    在行为理论模式研究中,将我们做了什么和产生了什么效果,即,将行为“成果”(Result)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区别开来认识。从这一理论出发,从前的设计方法只停留在设计行为“成果”的建筑建造阶段,缺乏对建筑最终给我们带来什么“结果”的角度,扩大设计过程的方法思考。今后,设计方法将从传统的注重作为设计“成果”的建筑设计方法,向通过对话的设计方法了解建筑带来什么 “结果”(生活方式或城市环境景观的改善等)的设计方法展开。
 


3.结语

   本文对21世纪建筑状况以及全球性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同时对今后建筑学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进行了论述,阐述了建筑计划学方法理论的新倾向、新动态。

   2 0世纪的建筑学发展较大程度上受到工学技术层面的影响。21世纪的建筑学将会朝着更加多样化、综合化、复杂科学化的趋势发展。既往的现代建筑理论多是以普通大众为对象的方法,而新的方法将更注重为个性的、目的性较强的、有选择性的为个人服务的方法。各种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以及新的知识体系交叉融合将会诞生出各种新的建筑学理论和方法。

   建筑计划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人与空间、与环境关系的理解、解释、预测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换句话说,建筑计划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发现人与空间、环境关系的法则,最终的目的是按照人们的需求科学地支配空间(环境)。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展望今后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将会本着“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源,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的原则,构筑“研究—设计—生活”更加紧密结合的新知识体系,创造出满足21世纪人类所需要的新的建筑学。
 
〔参考引用文献〕

1)白林:〈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建筑领域中的体现〉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8

2)白林:〈建筑计划方法学的探讨〉世界建筑2000.8

3)宗本顺三:〈建筑设计与建筑计划〉清华大学讲演2002.6

4)白林:《建筑设计方法学的理论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0.

5)吴良镛:《广义建筑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6)庄维敏:《建筑策划导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如何用科学方法研究建筑学?
下一篇:走向人与环境和谐的设计

热点

    安藤忠雄的成长道路

    安藤忠雄的成长道路

    我一直以为建筑大师是自己“学”出来的,而不是某人某师“教”出来的。固然,师从于何人很重要,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从师于名师重要的是学习成才的方法和了解他们成长的道路。我以

    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源,以科学为手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建筑市场、建筑产业、规划设计领域都在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关注世界建筑学发展趋势,调整我们的应对策略

    “一分钱,两分货”理论

    多年的实践,我想出了个“一分钱,两分货”的理论。即甲方给我们一分钱,我们给甲方做两分钱的设计。这样,一来甲方得到超值服务,会很高兴;二来我们提高了自己能做两分钱事情的能

    建筑计划与建筑计划学理论

    建筑计划与建筑计划学理论

    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在基础性建筑理论研究方面的积累较少。改革开放,使建筑业有了史无前例的惊人增长,建筑创作在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但是,应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