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建筑评论 > 详细内容

白林:隈研吾——从“丑陋的建筑”到“消失的建筑”

    来源:白林建筑  |  作者:白林  点击量:   2018-10-22

内容导读: ——解读建筑,真的是个贼有意思的事! 隈研吾是当下日本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在中国隈研吾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并正在形成大展拳脚之势。 一讲到安藤忠雄都会想到他那个神奇的代表作——“住吉的长屋”。那么,讲到隈研...

白林解读隈研吾代表作

——解读建筑,真的是个贼有意思的事!
 
隈研吾是当下日本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在中国隈研吾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并正在形成大展拳脚之势。
 
一讲到安藤忠雄都会想到他那个神奇的代表作——“住吉的长屋”。那么,讲到隈研吾我们又会想到他的哪个建筑呢?在我的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是他的那个处女作——M2 MAZDA大厦。如果说安藤的处女作——住吉的长屋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它 “非常简洁”的话,隈研吾的这个处女作却是因为它的“非常不简洁”。两位大师的处女作对比如此强烈,风格截然相反。——有点意思吧!

\
 
1、建筑家为什么要做“个展”——它究竟 “隐藏”着什么信息
 
隈研吾作品展——名为《隈研吾 大?小展》但规模却不大不小。地点望京,离北京中心城区稍远了点儿。也许是开展第一天,来了不少年轻人。展览空间在一个由隈研吾设计的办公楼一层。这座办公建筑的设计本身简洁、清爽、整端、有品质感,一看便知是出自日本建筑师之手。而展会入口的位置和设计却更加简单、低调、隐形,来访者一不小心就可能会错过去的。展览有几种形式:图纸、展板、小型模型、投影视频、还有少量为烘托气氛设置的造型独特的椅子和艺术空间。但整体上是一个清新、素雅、简朴的风格—— “隈研吾”风格。

一般的展览,都会展现出强有力的形式感,作者的大型影像、大幅照片、简历、经历、作品一览、既往获奖、著述,有的甚至摆放一些书、资料、光盘出售。但,在这里这些东西都没有。总之,这个展览很简洁、清新、低调、自然,甚至有一点简陋的感觉。这让我想起留学期间看过的安藤忠雄、黑川纪章、矶崎新…个展,看得多了有了感悟。建筑家的个展规模并不需要多大,百十来平米,甚至有的几十平米。重要的是登载在大大小小专业的、非专业的杂志上的“豆腐块”广告——“某某某建筑家个展”的新闻。这真是广告。就是凭着这一次次“豆腐块”,“某某某建筑家”渐渐地声名远播,构筑了人们头脑中的“某某某建筑大师”。大师安藤是做的最出色的。

\

之后,我渐渐有了感悟:——“建筑在哪儿不重要,在媒体重要”。“展览大小不重要,占领头条重要”。但展览绝不能缺少的是展出的内容必须有新意。新思想、新理念、新想法、新形式、新表达,这是必须要有的。在展览的形式、手段、方法上也需要有跟进时代、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现代社会,建筑家的个展相当于服装设计师的时装作品发布会,画家的画展。也相当于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学术杂志上的发表。通过展览会的形式向外界“昭告天下”。优秀的建筑师能更好更快的被伯乐发现,被市场发现,对接上那些少数的需要求新、求变、求创新设计的特殊甲方。通过展览、通过广告解决了建筑师和甲方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建筑师都想做出自己独特的设计作品,但是我们往往对接不上有独特需求的那个甲方。在观展的过程中渐渐地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大师成才背后隐藏着的“秘密”——为什么那么独特的设计想法就那么容易找到愿意接受它的甲方了呢?

\
 
 
2、隈研吾说,“我不代表日本,也不代表东京”
 
入口处用投影的方式投下了一个很简短的 “展览前言”。这是我看到过的最简短的展览前言。一样是“时尚、简洁、清晰、直白、易懂”的风格。如果你看过几本他的书“《反造型》、《新建筑入门》、《负建筑》,就会觉得隈研吾的设计理念比较容易理解了——“负建筑”。负建筑、反造型、表皮性、软包装、木材料、肌理感、日本画。他的建筑和日本画一样有一种日本女人的阴柔之美,也像日本演歌一样外柔内刚、弱中带强的感觉。他认为,“突出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因此,他一直致力于让建筑消失,与周遭环境相融,模糊化建筑的轮廓,尽量让人感受不到建筑的存在。因此,他找到了“化大为小、集小隐大”的建筑手法理论。深知日本文化的人很容易理解他的这个很“日本性”的手法。
 
此次展览似乎就是想试图说明他的这个方法理论。隈研吾的设计重视整体感受,不激进、不保守、打破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有中国文化的味道),将场所当作融合人气、建筑、环境共同组成和谐的“场”。界限的消失不是边界的消失,而是建筑与环境融合。让建筑消失并不是外形消失,而是建筑在历史、文化、环境面前的“消失”。不再是场所中拔地而起的入侵者,统占空间的专制者,而是服务城市空间、服务自然环境、服务生态意识的服务者。也就是他自己所强调的,“我不代表日本,也不代表东京,我,隈研吾只代表隈研吾”。他敏锐地发现了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建筑师打通地域、国家界限的个人存在、个人风格的意义。

我的感觉是,他想努力地摆脱自己的日本人身份,近些年来有一些大师都有这个倾向。矶崎新、库哈斯、扎哈?哈迪德等等都把自己成功的打扮成了一个“国际人”。比如,矶崎新承受着日本右翼对他的死亡威胁,而能接受设计建川博物馆的《鬼子博物馆》,说明他超越了自己国籍的超国家意识,而认可弘扬正义、反对战争、爱好和平是人类更大的更重要的更应该坚守的价值。那么,隈研吾的这个表述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究竟是他想要进入中国市场所采取的一种策略性表述呢?还是他为建筑师的全球化道路找到的一个方向性的新方法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隈研吾在中国被广泛的接受,这是一个事实。他的思想、他的理论,他的风格或许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

\
 
3、处女作——隐含着“深谋”
 
我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是隈研吾的处女作——M2 MAZDA大厦。这是隈研吾37岁时的作品,应该是他的重要代表作。这是一个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的作品。如果说安藤的处女作——住吉的长屋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它立面非常“简洁”的话,那么隈研吾的这个处女作却是因为它的表情“不简洁”——“复杂”“混乱”“怪诞”而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甚至,在中国都足以评选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丑陋建筑”。

它给人留下了两个非常突出的印象:一、巨大的爱奥尼柱头,构成了鲜明的符号性;二、杂乱无章的立面造型。

早年的建筑师们急于出名,需要表达存在感,需要尽早地探索出自己的设计风格。他们都会在作品中使劲地表现自己,拼命地找到自己的建筑语言。用力过猛有时甚至会无所不用其极。我在这个作品上看到的就是这样,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作为一名出身日本最著名大学东京大学的高材生(博士),著名建筑大师厡广司的重要弟子,有着深厚的建筑学功力的他不能只是为了出名吸引公众眼球而拿自己建筑生涯的代表作来搞怪吧!当然不会。那么,究竟为什么隈研吾要这样做呢?他在这个建筑中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理念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

隈研吾把过去的建筑语言分成了两类:一类称为“前资本主义”词汇,另一类为“后资本主义”词汇。他使用“资本主义”这个词说明他深入地研究过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爱奥尼柱式、上楣柱、拱门是第一类;高速公路隔音墙、飞机的悬梯、透明硅胶幕墙是第二类。他采用了现代艺术的拼贴手法将这两类词汇拼贴到了一起。作品在建筑的形式、风格、尺度、材料上都做了大胆地尝试。比如,借用爱奥尼柱式,然后把它放大并置顶,形成鲜明的符号。把完全不同的形式风格尺度材料语言拼接到了一起,构成了一种众多语言下的不和谐的奇妙融合。应该说作品在建筑的语言和形式风格以及比例尺度上都在寻求摸索着一种新型的关系。也或许这暗示着未来全球化多种文化、多种语言、多种文明、多种形式的一种相遇、碰触、融合。
 
M2 MAZDA大厦——这个作品,和隈研吾现在的建筑风格简直是判作两人。这两种建筑风格有怎样的联系?它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轨迹又是如何的?深层的理由是什么?我虽然还没有找到答案,但,我感觉到它一定是一个非常有趣、非常有益、非常有价值的值得深入探索的研究课题。我一直在思考着,寻找着这个对所有建筑师都产生兴趣的“神秘”答案。


\
 
4、思考未来的契机
 
隈研吾的这次展览除了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最新理念,最新设计,最新思考,最新手法的建筑前沿以外,我认为,更大的意义是,刺激我们深入思考建筑的未来问题,是带给我们的一次思考契机。

中国的建筑师们每天忙于项目,忙于投标,忙于应付甲方,忙于自身的生存,而对当下现实考虑得太多,对时代气息的思考得太少,对未来的想象思考得就更少。这似乎是中国建筑设计界最最缺少的行为吧。

隈研吾的展览或许会带给我们对于时代新建筑的未来思考,对理论与方法方向的思考,或者对形式语言与材料语言的思考,对跨国建筑时代的思考、以及对新一轮全球化下建筑究竟能够做什么的一连串思考。

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建筑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建筑家究竟应该做什么?

\
 

上一篇:白林:安藤忠雄光与影的精神
下一篇:白林:(CHINA HOUSE VISION)看不见生活的房子,能成为未来的家吗?

热点

    白林:王澍建筑教育批判(一)

    白林:王澍建筑教育批判(一)

    王澍的建筑教育代表未来的方向吗?“伟大”破土于自我完善的能力,“自信”奠基于包容并蓄的精神。所以,拒绝批判,就是扼杀这个时代通往美好之路的希望。

    白林:安藤忠雄光与影的精神

    白林:安藤忠雄光与影的精神

    建筑是一个与天、地、人相关的所有事物都无不相连的领域。我总感慨的一句话是:“建筑太简单,建筑太复杂!”因为,建筑是思想的容器,是文化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