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建筑评论 > 详细内容

白林:(CHINA HOUSE VISION)看不见生活的房子,能成为未来的家吗?

    来源:白林建筑  |  作者:白林  点击量:   2018-10-25

内容导读: ——我异论异论“未来生活,未来家” 前言:想吃快餐的朋友,就算了。想吸收营养的朋友,请慢读我文。为了能让你“慢读”,我采用了长句的写作方式。你读读看? 一、展况 中秋小假,李白送票,去看一展——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未来家”...

\

—我异论异论“未来生活,未来家” 

 

 

前言:想吃快餐的朋友,就算了。想吸收营养的朋友,请慢读我文。为了能让你“慢读”,我采用了长句的写作方式。你读读看?

 

\

 

一、展况

 

中秋小假,李白送票,去看一展——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未来家”建筑展。HOUSE VISION展是分别在2013年和2016年在日本开展的一个以“家”作为着力点,对未来的生活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与探索寻路的展览。是一个试图寻找人们未来的生活和幸福形态为主题的展览。

 

\
 


 

这次展览还是建筑师和企业合作——十个知名建筑师分别和十个知名企业合作,建造十栋小房子。策展者还是原研哉,一位日本非建筑设计领域的大师。特别是几位日本建筑师的作品,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对中国来说,这种合作出展的形式可能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模式。HOUSE VISION建筑展是一个面向大众的生活空间体验展。它具有前瞻性、交流性、信息性、未来感,它对我们更深刻理解文化、思想、价值对住宅设计有深层影响和重要意义。想必在行业内外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观展后,我有感而发,分享给大家。 

 

HOUSE VISION在北京是头次举办,整个展览新鲜,刺激,人气很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展览嘛,对普通人有新鲜感就够了。但是,对建筑师,对我们这些专业人士来说,就不能只图新鲜感了。否则,你也就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了。俗语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么,我们必须从内行的角度出发,看透其中的门道。谁叫咱是专家、教授、博士、海归、建筑师来着?——必须看出门道来。

 

 

二、住宅是什么?

 

首先,我亮明自己的观点,这个展览并不是一个多么高水平的展览。在中国展的目的先放在一边,在主题方向上也有比较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在理念上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我前面提到了,它是一个新鲜、创意、前瞻的不错展览。但是这并不妨碍我说它是一个有问题的展览。可能还是深刻的问题,深层的问题。我认为,如果它在思想上、观念上、理念上、甚至概念上有误导大众,错引方向的展览,是不是我们就可以说它是有深刻、深层问题的展览。这个展览就是一个这样的展览。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如下:

 

不过,还得先说明一下我的“建筑观”。否则,不知道我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就可能产生误会。

 

我们一贯主张——建筑是思想的容器。住宅是生活的场地,背后是文化和主义。——在我看来,建筑必须有思想(虽然思想的定义非常广泛,但是一个时期的思想还是有其相应的内涵的),住宅必须要有文化,文化是指导生活的航标。对中国人来说,住宅应该是装载人或家庭生活的一个具有自然与文化气息的容器。而不仅仅是围住了一个空间,在里边摆放几个家具。否则,它就不是一个前卫的有实质意义的展览。此次展览中的住宅设计应该是表达出设计者对人,对家,对社会,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后,对居住空间中的生活有精彩的演绎,从而提供出一种新的生活观念和空间理念。这次的展览本应该理所当然地做到这一点。

 

那么,这个展览究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新生活”? “新家”呢?它新在哪里?是真新还是装新?新,有多新?未来,有多未来?是未来人类离开地球到另一个星球上生活的那种未来呢?还是,将成形的(科技、智能)产品、既成的事实,尚待量产普及的东西,放在“自己的作品”里的那种未来呢?待我们细细看来。

 

 

三、住宅是生活的场地,背后是文化和主义

 

上面强调的是“生活场地”,下面说说“文化和主义”。我的理解,此展的目的定位,应该是一个表达新思想、新观念、新概念、新理念的展览。也就是说,它应该是一个有新的思想做指导的展览。那么,我们就分析一下,它们究竟有没有新的思想?它们在提倡着一种怎样的新观念?表达着一种怎样的新概念?这些设计究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新理念?我认为,这些新的理念、观念、概念将会对未来中国的住宅、建筑、生产、生活,以及经济、社会都将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因此,还需要我们同行们认真观察、深入思考、透彻分析,并给以客观、正确、合理的评价。中国已经进入新一轮的注重质量、效益、价值为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更需要看准方向、找准目标、选好方法、走对路径。

 

中国改革开放确实需要引进大量国外好的、现代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先进的设计理念,但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设计理念?我们要引进的现代主义设计观究竟是怎样的设计观?难道是要颠覆体现我们自己优秀传统价值观的那种现代建筑吗?难道颠覆传统就是现代的设计吗?我认为不是的。

 

从根本上讲,中国最需要的是高科学技术的引进、而不是根本价值观的引进、幸福观的引进,而建筑观、居住观的照猫画虎、生搬硬套已经被无数的惨痛教训证明是不正确的,是要不得的。也就是说,中国要的不是西方价值观的引进。这一点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含糊。这个话题我们后边会慢慢讲,细细谈。

 

四、建筑是什么?

 

回到展览,在这个展览里,我没有看到一处是为一个正常的家庭所做设计。比如,这个设计是面向一个几口之家的家庭。什么叫“正常的家庭”呢?中国人所说的“家”,通常都有它的特殊的深层含义。春节要“回家”过年。而不是要在房子里过年。中国人所说的 “家”是一个由人组成的“团体”,而不是一个房子。说穿了,我并没有从中看见太多“生活”的设计,也没有看见“家”的感觉。

 

这个展览更像是一个家具展,有各种各样家具、设备的摆法,家具摆放的很好很酷的一个展览。有的作品,比如“砼器”表达的是一个房子建造的概念,是在说建筑的事儿,墙用什么材料,做成什么花样,说的都是房子建造的事儿,而没有说“生活”的事儿,更没有说“家”的事儿。跑题——答非所问。再比如,“新家族”说的是家族解体的概念。引入的是日本社会的一种为那些不结婚,不成家的人混居在一起的生活形态所设计的一种居家形式(share house)。日本的老龄化、少子化的社会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社会人际关系严重扭曲,甚至达到了畸形的程度。

 

建筑师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是推波主流呢?还是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呢?这涉及到建筑师的思想、观念、责任担当以及社会视野的大问题。

 


 


 

 

这里我不得不“小说一下”这个展览的策划者本身对建筑、住宅、房子、家、生活、文化、思想这些基本概念的透彻理解还缺乏一定的深度、广度、高度以及它们之间相关关系的深层理解。这里不得不说策展者和参展者的理解都不是那么的深刻,那么的到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设计是一个很难的事,很复杂的事。这一点建筑师们应该说都有非常深刻的体会。但是,建筑设计又是一个很简单的事。许许多多的非专业出身的建筑师成为了世界级建筑大师,是否也可以有力地说明这一点。

 

五、建筑不是混凝土的堆砌,建筑是思想的容器

 

其实,建筑设计没那么复杂。三个问题:一、解决功能的事,二、解决形式的事。三、把功能和形式组合成一个有“想法”的结合体。即可。在任何国家,建筑师都是这点儿事。难吗?不难。问题是,每个国家又都有自己的国情、文化、传统、价值,你组合的这个“想法”是什么想法?是不是符合自己国家国情的“想法”,是不是符合你的甲方想要的“想法”?是,就是适合的,不是,就是不适合的。

 

人都想让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发达国家就总想着把自国的“想法——文化文明”推销到别的国家。现代主义、合理主义、全球化等都是推销“想法——文化文明”的手段。

 

——什么是全球化?

 

通过全球化的手段把自己国家的“想法”推销到其他的国家去。以此达到控制全球,操纵世界的目的。其实美国一直就是这么做的。比如,让其他国家按照美国方式搞民主、搞自由、搞人权,搞经济,搞文化等。比如,进好莱坞大片,用美元贸易,买美国武器。按照美国的标准做建筑等。

 

日本也跟着美国学。这些个“想法”“看法”,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观、世界观”。说穿了,普利策奖就是美国“想法”、美国标准、美国价值观在建筑领域里的观念推销奖、鼓励奖。在这里你不得不佩服美国在各个领域的伟大的战略家思想家们的高瞻远瞩,心怀世界,策划谋略。可是,把“想法”“价值观”推销到中国来并不那么容易。“想法”“价值观”直接推的话,很难推进来。用物质的手法就容易的多,在变换一下方式——做成“好的”设计就更容易了。“设计”就这样子地承担起了宏大的使命。

 

当然,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中国也需要它进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中国文化方式的核心。其实这个“想法”“价值观”换一个高级一点的词语就是“思想”。所以我们说,建筑是思想的容器。其深层的道理也就在这里。

 

 

六、为了生活,为了家

 

综上,我们用大视野、深视距透视了这次HOUSE VISION建筑大展。对于这个展览,我并不认同它的理念。也并没有看到它为中国社会、中国家庭、中国人所呈现出的对“未来生活、未来之家”的美好憧憬和展望。感觉它更像是一个以探索之名行推销产品之实,并有着错误价值导向的一个展览。直白地说,一些设计只能说是一个“外行看热闹”的水平。

 

我们认为,建筑是思想的容器,不是混凝土之堆砌。住宅是生活的场地,而不是摆放一堆家具。建筑要为生活服务,住宅要为“家”服务。我们所说的建筑观、居住观都基于生活观、幸福观、家庭观、社会观,它归根结底却是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恰恰在这方面,中国建筑的这四十年是走了弯路的。这次展览留给我的思考是:未来的生活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我们未来的家究竟是基于“他物”,还是基于“我本”的问题。这是建筑的方向性问题,根本性问题,也是前卫建筑家们必须思考的基本问题。(展览作品,另文展开,敬请期待)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白  林

 

建筑家、建筑理论家、建筑教育家

北京白林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代表

北京交通大学  教授(原建筑系主任)

日本京都大学  博士

中国清华大学  博士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筑学科  评审专家

北京市建筑工程评标委员会  评审专家

《安藤忠雄 论建筑》中文版译者

《中国建筑设计作品年鉴》特邀编委

 

 

上一篇:白林:隈研吾——从“丑陋的建筑”到“消失的建筑”
下一篇:白林:批评建筑师-张永和的“砼器”

热点

    白林:王澍建筑教育批判(一)

    白林:王澍建筑教育批判(一)

    王澍的建筑教育代表未来的方向吗?“伟大”破土于自我完善的能力,“自信”奠基于包容并蓄的精神。所以,拒绝批判,就是扼杀这个时代通往美好之路的希望。

    白林:安藤忠雄光与影的精神

    白林:安藤忠雄光与影的精神

    建筑是一个与天、地、人相关的所有事物都无不相连的领域。我总感慨的一句话是:“建筑太简单,建筑太复杂!”因为,建筑是思想的容器,是文化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