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林:王澍建筑(思想)批判(七)
来源:白林建筑 | 作者:白林 点击量:
2019-01-26
内容导读:
——建筑,诉说的是一个建筑师的信仰
关键词:儒释道、天地、万物、自然,社会、思想、信仰、建筑
概要:王澍通过语言逻辑、设计逻辑的逻辑操控,将以丑为美的东西解释为坚守中国传统的思想和建筑。本篇从中国“儒、释、道” 思想传统内涵的分析出发,揭示王澍特...
——建筑,诉说的是一个建筑师的信仰
关键词:儒释道、天地、万物、自然,社会、思想、信仰、建筑
概要:王澍通过语言逻辑、设计逻辑的逻辑操控,将以丑为美的东西解释为坚守中国传统的思想和建筑。本篇从中国“儒、释、道” 思想传统内涵的分析出发,揭示王澍特、奇、怪、丑建筑背后的思想原因和价值本质。帮助年轻建筑师理解中国建筑背后的世界观、价值观、建筑观的思想根源,看清王澍自称坚守中国传统的假象。
一、建筑本质的追问
我们基于建筑是思想的容器的建筑观。王澍说“建筑师必须是思想家”。建筑是思想的表达,在这一点上,我们和王澍没有异议。建筑的根本之根本就是表达一种天人关系:建筑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人与事物的关系的一种物化形式。毋庸置疑,王澍的建筑是他思想的结果。那么,我们就来透视一下他的思想,深挖他的思想根源,思想来源,并对比中国主流哲学思想,从思想层面解读他的建筑。说清楚他的建筑本质。这才是合乎思想家建筑师王澍的“大师”地位。
建筑学本身就是复杂的学科。好的建筑师需要四种基础能量。“四能“:能想、能说、能写、能干。王澍具备这些能量,且发挥超长。他很适合这个专业。适合做和能做对做好还是两回事。王澍的问题是什么呢?两点:丑陋的思想和奇怪的建筑。从理论上说清楚王澍的建筑和思想很有必要。因为,建筑上的奇怪,文化上的困扰,理论的上混乱,会让许多年轻建筑师和大众困惑迷茫,无所适从,不知所向,许多学校学生顶礼膜拜、跟风效仿,其后果不敢想象。 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回归正统,学术责无旁贷。
这里面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思想,另一个是建筑。建筑是思想的容器。我们分两条线讲解。一、中国的传统思想“儒、释、道”。二、建筑思想:天地、自然,道德、社会性。
首先,对建筑本质的追问——建筑是什么?这个问题讨论清楚了,才好对王澍建筑做出思想上理论上深层次的讨论,给王澍一个合情、合理、合适的评价。“建筑是什么”的问题本该就是建筑学界需要不断地探寻追问的问题,刨根问底的最根本问题。学术上看清方向,看透本质,才能能保证建筑学走在一个正确的道路上。王澍让我来说,他不是一个好的教育家,但他却是一个知道怎么才能将建筑做成功的聪明建筑师。他很巧妙地利用了教育。他不是一个没有思想的建筑师,但其思想内涵我不能苟同。
图1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二、建筑是表象,思想是内涵
建筑是什么呢?我们从“人”是什么说起!人是什么?我的定义:人是使用肉体的精神。建筑是什么?我的定义:建筑是使用物质材料的精神思想。人的肉体很重要,长相也很重要,非常重要。但明白的人都清楚地知道,人最重要的是它的精神而不是它的长相,更不是它的皮肉。一个人死了,是他的精神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它的肉体还在,变成了一堆皮肉皮囊。建筑也是一样,建筑是使用物质材料的精神、文化、思想的存在。建筑人们往往很重视它的形状,认为形式很重要。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最重要的是建筑的精神内涵,而不是它的长相形状,或者它的物质材料。
但人们往往很容易被这些形状、色彩、材料、皮囊性的东西所吸引蒙蔽迷惑。当然,有聪明人就会利用这些吸引人、蒙蔽人、迷惑人的东西达到自己的一些自私目的。我们看到,有聪明人把死掉的人的肉体(材料)拿回来,重新放在一个新的生命体里。其实,在一个完全新的生命体里,没有任何必要的、故意去放入一个死去人的皮囊,说这是为了延续那个死去人的生命,传承那个死去者的精神。在人生命的延续问题上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也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就发生在王澍的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上,和一些王澍设计的其它建筑上。以延续传统、尊重历史的名义。
图2 宁波博物馆
三、儒家思想与建筑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沉淀出的中国人独有的道统思想。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我认为就是,以民为本,德治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种思想。强调以德治国,用德来平衡人与人的各种复杂的关系。德,是中国社会得以稳定,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几千年的根本基础。也是中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根本不同的地方。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社会状况有时也会强调“依法治国”的思想理念。有时甚至“德法双行”。但是,以德为本,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种基础性的共识。在中国具有无可动摇的地位。不管是“天下为公”还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以德治国的另一种表述而已。儒家思想在几千年里被广泛接受就说明,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合中国人人性的,适应中国社会的思想。它已经从一种思想变成了一种文化,被世世代代的广大百姓接受、弘扬和传承。形成了“君—臣—百姓”上中下一以贯之的体系性和谐关系。
当今中国的知识分子(儒士)有两种选择:一、为国家服务。通过入仕为官为百姓服务。二、在野,直接服务社会,服务百姓。如果说中国古代,只有一条道“学而优则仕”的话,那么,今天有了第二条路“直接通过市场服务社会”的人生道路选择。最明显区别于西方的是什么呢?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中国最重视的是“社会建设”。德,可以说是社会建设的最基础的思想方法体系。
但是,不管在哪一种选择中,都不免有一类投机者。前一种投机者最终成为了贪官(包括可能永远不会被揪出的贪官)。后一种投机者会成为发发牢骚的小资,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甚至学术地位也是投机得来的)面向年轻学生,或对社会意识形态做些捣乱动作的小知识分子。到什么时代总会有一群小知识分子无论在体制内,或在体制外,或跨着体制,为着自己的个人名利搞一些自私自利的小动作,或破坏秩序,搅乱人心,颠覆良俗的事情,甚至有极少数人将其当成一个事业,坚持下去。有时借着中国势转、社会混乱、外部势力借机等局面,搞得风生水起。不论抗战时期,还是和平时期,各行业里都不乏这一类知识聪明人。
建筑离生活很近,看似简单,建筑学却复杂而特殊,是一个跨“科技、艺术和人文”三界的综合性学科。(图——人文哲学/艺术美学/理工科学)。对普通人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建筑,有人把它理解为艺术,有人理解为工程技术,有人理解为生活,我把它理解为思想的容器。我认为,建筑也是意识形态的形象。这是基于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下的重视“社会建设“,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种理解。我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建筑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表象:强调个性的,自由的,任性的、自我的,投资者的,资本形象的东西。而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它更多的可能是人民的,大家的,公共的,正能量的,有时会呈现出一种高大上的社会形象性的东西。在人文哲学意义上讲,它确实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象。
图3 白林建筑——建筑学理论体系框架示意图
建筑师这个职业很明显是一个公共性的职业。他并不是为自己设计。不能将设计的东西只是为了成为自己的所谓“作品”。因此,对建筑师来说,公德不私是必须具备而决不能含糊的基本品德。所谓的“作品”应该是建筑师为公共利益提供的一种职业智慧产品,而不能是“我的”作品。建筑师在建筑的设计中,一定会自觉不自觉地表露出他对建筑的“自他性‘理解,呈现出建筑的个性理解和社会理解。也就是建筑师对建筑的艺术性和人文性的理解。那么,王澍的建筑是什么样的呢?它又表达出了怎样的思想呢?我们能从他的建筑手法中看见他对建筑的怎样理解呢?我们后边细说。
此外,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直接影响是——建筑规制。即,建筑的规范化思想和制度。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建筑去规范人们的生活,从而形成传统伦理和文化。换句话说,就是将传统文化通过住宅空间渗透到每个家庭的生活中而得以传承延续的一种方式。文化的传承方式不仅仅是通过说教式、文字的方式传承的。比如中国传统的“崇拜祖先、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等思想伦理都可以在四合院的居住空间里找到它的完美体现。家庭是国家、社会的细胞,这些“崇拜祖先、长幼有序,内外有别“传统伦理是社会安定,国家稳固的思想基石。
图4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四、道家思想我解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主题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根本内容。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有这样的论述:“通于天下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天地》,《庄子》卷五页二)其实,庄子在《逍遥游》里引用了这个寓言故事,就是想极力说明天地万物,都是一息变化的气化作用,讲述这个宇宙万物的物化道理;天地万物的互变,是道家学术科学而哲学的中心思想,因为天地万物的生命,相互生灭、变化而存在。
贯穿于天地的是顺应自得的“德”;通行于万物的是听任自然的“道”;善于治理天下的是各尽其能各任其事;能够让能力和才干充分发挥的就是各种技巧。技巧归结于事务,事务归结于义理,义理归结于顺应自得的“德”,“德”归结于听任自然的“道”,听任自然的“道”归结于事物的自然本性。从这个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建筑显然是道・德的具体物质、生活的体现。也就是说建筑的最高的指导思想是道・德。换句话说,建筑的最高方式是体现天人合一,最高目的是维护道德合一。
建筑需要建造技能,但是这个技能最终需要遵循的是什么呢?是“道”“德”“天道“伦理。因为,通晓天地变化规律的,我们称之为“德”;万物运行所依靠的,我们称之为“道”;国君用来治理天下的,我们称之为"事";那些创造性的才能,我们称之为"技"。技巧与事务相辅相成,事务与义理相辅相成,义理与德相辅相成,德与道相辅相成,道与天地万物相辅相成。
从庄子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了“道”“德”“事““技”“理”与天地万物的统一关系和基本逻辑。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什么呢?我的理解,建筑不仅仅是建造,不仅仅是盖一栋房子那么简单。建筑和天道治国有着非常直接的逻辑关系。它与天地、万物、自然、社会安定,国家发展不无关系。道家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就包括了天地万物与建筑的关系。
此外,老子《道德经》里所说的“道“是正确的自然规律,”德“说的是正确的社会规律。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主张的就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相统一的思想。也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要人效法天,天是怎么值得效法呢?他在原文中,很明白地告诉你,天于“万物作焉儿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等名言,这就是说,天地生长作育万物与人,它没有自私的目的,也没有对立条件的要求,更没有利害、是非等功利的作用,它只有施舍和给予,没有要求收回什么,万物从它而生、而灭,都是自然的现象。它不辞劳苦而长远的生作万物,可是它不居功,不自持,不占为己有,所以人能效法天地大公无私仁慈的精神,才是道德的标准,也便是形而上道的境界,与形而下宇宙世界的自然法则。
建筑是思想的容器。所以建筑师需要有思想,需要是一个思想家。说到底,建筑师是一个具体地把思想变成现实的人。他有思想很重要,有正确的思想更重要。一个建筑师,他的思想私心大,可能就更危险。会直接污染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从本质上讲,建筑师就是一个完成“天人合一”工作的职业。就是研究在“天地、自然,万物之间,人类如何利用天地、万物提供的自然条件,去创造一个人类与天地万物和谐的诗意地栖息于大地”的工作。建筑师的思想心灵必须是纯洁干净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王澍的建筑什么样呢?背后的思想是什么呢?
图5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五、佛家思想我见
先说一下,我们周边的同事对佛教的理解。一、我在的清华微信圈群友刘一瑶一天她谈起了自己对佛教的理解时说:“无我”“无常”;而索南学长的理解是“无别”“利他”。解释一下就是:世事无常,一切皆运动,一切皆流变。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着的状态。其他意思暂不展开。
二、我的一位同事交大的佘高红老师,前两天在他的微信圈里也发了一段关于佛教理解的话。“佛学里面有一个核心概念,叫空性。这个概念经常被误解,以为万法皆空,一切都没什么意义。因为这个误解,佛学就变成了一门消极的学问,以致于人们把一切都无所谓的生活态度称作佛性,或佛系。其实,这是一个误会!所谓空性,就是世界的运动性。一切皆运动,一切皆流变。这就是空性。因为一切皆运动,佛学首先破除了决定论和宿命论。这是佛学的第一个概念。第二个概念叫因果。既然一切皆运动而流变,不同时空中的运动并不是相互无关,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通过因果,佛学为人们改造世界及改造自身提供了可能性。这就把命运从被动服从转变成主动创造。因此,如果对空性和因果有真正的理解,就会发现,佛学跟消极是毫不相干的。”这里边讲了两点:一、空性。意思是世界是运动的,一切皆运动,一切皆流变。其次,因果。有其果必有其因。
而我,对佛教的粗浅理解,我认为佛教是一个劝善的宗教。佛教是外来宗教。那么,中国为什么就接受了这个宗教呢?我没有很深的研究。但是,我感觉它的“劝善”目的与中国本身的“行善”文化土壤不谋而合。
无我,利他,都可以理解为劝人行善。那么,什么是建筑之善呢?在建筑里怎么行善呢?从原始意义上讲,建筑本身就是为了给人类行善而建造的,而存在的。一、建筑就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了保护人不受风吹日晒、雨打霜冻、驱寒避暑而存在的。二,建筑的意思还有为人类提供视觉美观,精神享受的作用。三、更深层次的作用才是文化意义和意识形态意义。第三点内容可能有点难懂,我解释一下。
建筑本身就是为人的,为人民的,为人类的。建筑师本身就是与人为善的工作。它不但要善待人,周边的人,还需要善待天地、万物、自然、社会;善待地球生态、善待大的环境;因此,人类越来越需要倡导低碳、环保、节能的理念。而需要更加抵制自私的,为己的,我行我素的,奇奇怪怪的建筑理念。
图6 宁波博物馆
六、建筑——天地、自然、社会
以上,我们粗略地梳理了儒释道传统思想的脉络内涵以及与建筑的相关关系。那么,什么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之根本呢?我的回答是:将天地、自然、社会人文溶于建筑的思想才是中国建筑的正道思想。
1、建筑与天地:建筑的原始目的是为了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卫生文明而需要“遮风蔽日”,需要“离地而生”的,而今还需要保护地球环境、生态自然。因此,建筑同样是与天斗,与地斗而又要保护天地环境与天地和谐相处的产物。
2、建筑与自然:建筑是使用自然万物的材料(所有材料都是源于自然物质的),围合出一个将自然之恶(风雨雪霜)的侵袭而建造的空间形象体。从遮风避雨的角度讲中国建筑和西方的建筑没有根本的不同。但是,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处,而西方主张与自然对立,改造自然,强调人定胜天。中西在对待自然的哲学观念上有本质的不同。
3、建筑与社会:真正体现中国建筑思想的是建筑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根本不同之处。无论是皇家建筑还是民居建筑都体现出了这一点。中国建筑除了提倡天人合一基础上,在建筑空间上更强调人与人的关系,而弱化功能性关系。如在建筑对称的空间格局中体现“崇拜祖先、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等伦理思想。中国的建筑变化。不会为了变化而变化,其目的就是围绕着思想文化。
王澍的建筑什么样呢?背后的思想是什么呢?
图7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七、建筑师的信仰
一个建筑师,他信仰什么,他就会做什么。我们知道,人是观念的产物。观念的力量是巨大的。工业革命产生了现代思想,现代思想诞生了专业观念,即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成就了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的人类社会发展,满足了大众平等消费的要求,形成了现代社会。
什么是观念?就是在意念里形成的认识事物的观点。简单说:你脑子里怎么想的,就会怎么做;想什么就会做什么;因此,你做的建筑就是你想的建筑。你的思想就变成了你的建筑。所以我们得出了——建筑是思想的容器的科学论断。世界观就是你认识世界的观念。换句话说,你总喜欢看见什么,脑子里就会总想着什么。你看到的世界总和,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世界观”。
世界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人的世界观一旦形成就不大会改变。很难改变。但是人类需要改变世界观,这样才能让社会形成一定的共识,才能安全和谐地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环境里。改变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宗教就是其中的一种。我们拿基督教做个例子。宗教就是逐渐改变人的认识,形成人的世界观的一个组织。我们去说教一个人,发现他是很难被说服的,人说服人是很难的,只能让神来说服人,神又无法真正的出现,怎么办呢?请一个人已经被“洗脑”成功的人代言——这个人就是“神父”。 宗教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大组织。搞一个组织,人在组织里往往会比较容易被说服。每隔六天就去洗一次脑,这样就容易的多。这个固定要去礼拜的日子就成了“礼拜日”。日复一日地也就变成了我们常说的宗教“信仰”。一个人一旦信仰了什么,他就会毫不动摇地去做什么。逐渐地变成无意识地习惯。
我们从王澍的这么大批的作品中也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他的一种信仰。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建筑已经变成了王澍表达思想观念、表达信仰的一个工具。那么,他究竟信仰什么呢?——这个似乎变成了读解他的一个焦点。我们可以看看,在他成长的年龄阶段,王澍看见了什么?他上学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量的西方思想涌入,就像他说的“老师说我,看了太多不该看的书。”可惜的是“他是没有看透过一本书。”我研究了王澍的博士论文,得出的结论是:他确实看了不少西方的书,但是,我认为,一、他并没有真正地读透搞懂一本书,一知半解。使得他盲目崇拜西方的东西。二、他年少张狂“中国就一个半建筑师,我算一个,我的导师齐康算半个。”的叙述,就可见一斑。打下了他怪诞、张扬、扭曲,疯狂、错乱的思想基础。之后,中国的发展也进入一个疯狂扭曲的发展时代(改革开放的时代即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好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丑态百出的悲催时代),他也进入了自己个性疯狂的建筑实践时期。王澍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聊斋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确实抓住了这个聊斋时代的机遇。鬼火了一把。
建筑是思想的容器,就说明了一个建筑师,“什么思想做什么建筑,反之,从他的建筑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思想。”建筑是思想的容器作为一个理论武器,可以说是我们认识建筑与思想关系的一个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运用这个基本方法可以对一个建筑或建筑师的建筑和思想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
图8 破砖烂瓦
八、王澍,他信仰什么
王澍在哈佛做题为“自然形式的叙事与几何”的演讲时,说“I tell you the truth!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我告诉你们真相!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
难道中国人的奋斗目标就是把中国人改造成美国人吗?得美国人的奖,获美国人的赏,按照美国人的价值观,改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吗?摒弃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吗?我们不得不质疑王澍的建筑动机。他的建筑究竟是为谁的?他的思想信仰究竟是怎样的?
一个人他信仰什么,就会做什么。他的观念是什么,他看见的就是什么。在王澍的眼里,中国什么样的呢?他看见的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呢?“我们生活在一个聊斋的时代。“在他眼里中国的城市,就像是一个鬼怪的城市,中国的社会,就像一个鬼怪的社会,鬼怪的世界。 王澍看到的世界不一样,说明在他的心里有一个异样的标准。他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根源是他的“思想”。也就是说,他把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看的很丑陋。很妖魔。我们看清了他的思想,世界观,对他为什么做奇奇怪怪的建筑也就好理解了。
其实,他并没看清楚真正的中国文化传统的本质。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人民是有思想的,人民的思想成就了人民的城市,构筑了人民的建筑。没有这个基本认识的话,你只能是代表极少数一小撮人的思维,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
王澍想表达的无非是:我代表中国,为了我想要的,想保存的,绝大多数人都别建设,你们建设了就是破坏,你们建的都是垃圾。从他的言行看到的是:一种全盘否定大众,否定国家,否定时代的态度。这是一种多么可笑,多么奇怪的思维。他完全没有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思想境界。
建筑是生活的容器,它可以通过改造人们的生活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这才是建筑深层的力量,这才是建筑可怕的地方。
“儒、释、道”、“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历尽数千年沉淀出来的文化信仰信条。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繁衍、生生不息的思想文化观念基础。也是我们中国人判断衡量一切人、事、物的根本价值标准。也是中国人有信心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艰难险阻的根本保障。
图9 中国美术学院
九、结 语
建筑是思想的容器,建筑是物质与精神的结晶,是人与天地万物关系的总和。中国的建筑是“儒、释、道”思想体系的物化,也是意识形态的形象。
中国建筑传统千百年来追求的是,建筑与天地、自然、人事、物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和谐相生的状态。也是儒、释、道,天人合一传统思想的物象表达。而王澍的建筑却明显的以丑为美,与天地自然、时代精神、人性物性、社会伦理、道统人心,以及中国人的审美情趣都是格格不入的,背道而驰的。
王澍并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建筑观构筑了他建筑学术的思想基础。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但并不是正确思想,他是一个多产的建筑师但他并非是一个好的建筑师。他是教授却并不是一个对国家、社会、个人都负责任的好教师。建筑学界只有吹捧、恭维的声音,没有质疑的声音;只有模仿、追随者,而没有批评者。这样的建筑学术环境下,怎么能有好的教育,好的研究,真正有学术价值的伟大作品呢?
换一个角度,王澍的出现也是一件好事,他会让我们对中国的建筑有更深层的认识。希望他的存在成为中国建筑学术争论、学术进步的一个大好契机。(完)
篇外知识:
心为万力之本,由内向外则可生善,可生恶,可创造,可破坏。由外向内则可污染,可牵引,可顺受,可违逆。修之以正则可造化众生,修之以邪则能涂炭生灵。心之伟力如斯,国士者不可不察。引自《心之力》
如果中国有一个人获得了美国人颁发的一个大奖项,我们中国人就只有大家一致拍手叫好的分,而没有人指出它的问题,对它提出批评的话,那么,我认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就真的很危险了。
上一篇:白林:王澍建筑(教育)批判(五)
下一篇:白林:王澍(博士论文)评议(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