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建筑评论 > 详细内容

白林:王澍(博士论文)评议(八)

    来源:白林建筑  |  作者:白林  点击量:   2019-03-04

内容导读: 王澍博士论文: 请点击这里阅读 ——我们为什么看不懂王澍的“博士论文”? 虚构城市博士文, 空怖说洋欲作神。 学术怎耐当儿戏, 天雷地落降何人? 关键词:小说散文、学术论文、博士论文、学术规范、科学价值、学术假象 前言:《虚构城市》符合博士论...

王澍博士论文: 请点击这里阅读  

 
——我们为什么看不懂王澍的“博士论文”?
 
虚构城市博士文,
空怖说洋欲作神。
学术怎耐当儿戏,
天雷地落降何人?
 
 
关键词:小说散文、学术论文、博士论文、学术规范、科学价值、学术假象
 
前言:《虚构城市》符合博士论文的标准吗?论文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叫学术论文?博士论文应该怎么写?学术研究和读书学习究竟有什么区别?本文通过揭示王澍博士论文的真相向读者们普及一些有关学术方面的知识。
 
序:为什么?要评王澍的博士论文
 
这个问题,原本是不想回答的。批评博士论文,这真是个难题。前面文章中一位留言者“怕是您读不懂《虚构城市》吧?”,一句话怼的我无路可退,不得不出来“迎战”。算是给自己又找了一个麻烦。我只得全面、系统、深入、完整、认真、仔细、翻来覆去、透彻见地的学习研读王澍《虚构城市》的博士论文了。甚至组织团队读解、查验、分析、解构、深思、论评、批说。学习研读中收获真不小,此篇算是提交给大家的一个汇报吧。
 
其次,创新是当今中国发展的时代主题。科技创新是绕不开的路径,大学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源头,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是未来创新的主力军。“博士学位的质量”是关键之关键。但是大量非实质的创新,假创新、伪科技、伪学术是困扰中国学术和创新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揭露假学术、假科研、假创新,科普真学术、真科研,真创新乃时代赋予学术界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学者需要行动,需要从质疑发现揭批身边的虚假学术问题开始。
 
学术是个复杂问题。本篇的另一目的:希望通过批评王澍的博士论文,向大家普及一些关于学术的知识。比如,什么是学术论文?为什么需要博士?博士论文究竟是个什么概念?什么是有学术价值的研究?科学学术性研究究竟应该怎么做?
 
 
一、学术论文是什么?不是什么
 
 
(一) 论文不是小说,不能虚构;而王澍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这题目本身就是文学性表达,这一条就不符合学术论文博士论文的要求。有了“虚构”做题目,什么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含含糊糊东西都可以装进来了。想说啥说啥,这么说也行,那么说也可,怎么说都行。
 
(二) 论文不是随笔,不是散文,不能随便、不能散乱,不能用主观情感性的文体表达方式。
 
(三) 论文不是写感想,不能有大量自我感受性的主观臆断性表述方式。
 
(四) 工科论文既不能写成杂文,也不能是随想,更不能写成读书笔记。而王澍的论文恰恰就象是读书笔记汇集起来的杂文册。
 
(五) 学术论文在表述上,必须是主题明确、结构严谨、方法科学、逻辑清晰、用词规范、理据严密的。肯定的就肯定,否定的就否定;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而王澍的博士论文中却大量使用“可能是”“应该是”“大概是”“也许是”“基本上”“差不多”这类不严谨的词语。
 
(六) 学术论文不能是虚构的空论性的叙述。王澍的论文相当数量的内容是对别人研究的观点、论述,进行摘句式的主观随意解说。工科的论文必须要有清晰明确的论点、科学详实的论据、逻辑严谨的论证过程。应该要有一定数量的关键性基础调研得来的第一手资料作为依据,数据必须要具体详实准确可靠。
 
(七) 学术论文不是文学作品,不能用“创作作品”的思维和方法写作。当然也不能用建筑创作的思维。但是,王澍的论文和他的建筑方法如出一辙,呈现出了鲜明的同构性。
 
(八) 博士论文不是写学术评论,不能用主观臆断的思维和写作方法。需要科学严谨的一手实地调研过程作为基础,否则其结论很容易就能被推翻或否定。
 
(九) 工科论文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调研数据,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证。博士研究更要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分析就不能成为研究,只通过读一批书就写出评价写出论述,它可以成为一篇好看的文章,甚至可以是深度好文,但是它不能成为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十) 博士论文不是主观感受的描述,不是自己的想法、哲思、艺术、创意的随意表达。不能用我的哲思呀,联想呀,象征呀,浪漫呀、这种抒发情怀的表述方式。严格的讲不能用抒情性的语言。
 
以上,用“是什么?不是什么”的易解方法,简明扼要地解答了“什么是学术论文”的问题。文章有很多类型,如:小说、散文、杂文、随笔,感想、总结、读书笔记、社评、论文等多种形式。学术论文又有理工科和文理哲之分。其中又有本科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应该是学术论文中要求最高最严最应该严守学术规范的论文。因此,博士学位是最高的学位。我认为学术论文的关键问题是科学标准问题,学术规范问题。但在中国还有一个学术管理责任的问题。建筑学科中还有一个始终没搞清楚的学术“概念”问题:设计概念和研究概念的混淆问题。
 
 
二、设计概念 和 研究概念
 
 
包括王澍在内,许多人甚至大量的博导都没有搞清楚:“建筑设计”和“学术研究”这两个概念是怎么一回事。获了奖就应该有学术地位吗?未必!它们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这一直是建筑学界没有彻底究清楚、搞明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就像“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科学是认识世界(工具),而技术是改造世界(工具)。科技作为一个词被经常使用,其意思是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技术,这个技术是用科学方法获得的,它是很可靠的。从概念上讲,科学的东西是通过“发现”得来的,它本来就客观存在,只不过需要有人去研究发现它。而技术是通过按照科学发现的规律“发明”出来的做事方法。严格地讲它们不是一回事,却被太多人混淆了。这一理解差之毫厘,却失之千里。
 
同理,从概念上讲“设计技能”和“学术研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设计技能是实操性的工作,运用研究定型的成熟技术进行规范性的生产活动。而学术研究则是运用科学方法研究解决前人未解决的前沿性问题的工作。
 
设计成果是主观性的提案,往往因人而异;而学术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客观结果,它不能以人的不同而结果有异。这两者之间有关系,但不是一码事。借用一句西方谚语:“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即“设计的归设计,研究的归研究”。但在我们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中把“设计和学术研究”两者混为一谈了。这是个很严重的认识错误。概念认识混淆了,错误了会导致许多的混乱和更多更严重的错误判断。
 
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艺术需要不需要博士学位?
 
我是这样回答的:“艺术创作可以不要,艺术学研究不能不要!”。艺术家画得再好也不能授予他博士学位?比如,毕加索是一位全世界公认的绘画大师,但他并不具备学术研究能力,所以,不能授予他博士学位(荣誉博士或许可以)。
 
但是一位研究毕加索绘画的艺术学博士研究生,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客观很理性的学术研究,搞清楚了前人没有搞清楚的毕加索的用色方法以及他用色的变化规律,并写出了达到博士研究学术水准的论文,他就会被授予博士学位。我要表达的是:绘画和绘画学术研究不是一回事。
 
建筑也一样。一位建筑师,假如他设计做得很好,但是,也并不能说他就有真正的学术研究能力。虽然不乏有两种能力都具备的人。但设计和学术研究,在学术概念上它们是两回事。
 
什么是博士学位?为什么需要博士学位?博士学位是个什么标准?
 
 
三、博士学位的意义
 
 
1)什么是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是证明你能够有科学研究能力的凭证,证明你能够有发现并解决行业领域最前沿问题的能力。拿建筑学科来说,也设置了本科——硕士——博士学位。
 
本科,主要是解决怎么做设计的问题。通过建筑学的基础知识和设计基础技能的训练,以及各类设计课题的基本练习,达到能够做一般性建筑设计的基础能力。也就是解决“知其然”的问题。
 
硕士,主要是解决为什么这么设计的问题。即,知其所以然的问题。通过科学素质的基础训练,以及针对本学科的基本科学方法进行的基础研究训练。初步掌握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比如,什么是学术研究,如何调研(调研的方法),如何分析(分析的方法),如何找到有价值的课题,如何做出有学术价值的科研课题等。达到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和本学科领域的基本原理研究解决较复杂的学科领域的问题。
 
博士,主要是解决研究(发现)问题的能力。博士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实践来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通过做更多的研究课题(不是做设计),在科学研究实践中提高科学素养,扎实地打好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全面系统完整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从而锻炼出发现和解决本学科领域前人没有解决的更复杂的学科领域问题的能力。
 
包括:发现问题并将其课题化的能力,基础调研的能力,科学分析能力,缜密的思维能力,概括综合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博士论文应该是在博士毕业阶段,需要通过独自完成具有独创性基础性的原创性科研课题。博士论文是衡量一个博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准的标志。也是衡量博士是否具有更高深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科学素养的标志。
 
2)为什么需要博士学位?
 
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前进,都需要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是技术的支撑,科学研究是人类探索真理,发现、发明、创造未来、改造世界最重要的基础手段。(博士)学位制度是基于对科学研究、技术发明以及有利于推动科技学术进步而设置的有效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博士学位标志着你有最高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凭证。大家要注意的是:博士学位,它不是一个证明你学习好坏,知识最多(读了多少书),也不是证明你技能是最高,干活最多,干的最好的证书。而是通过你的博士研究和博士论文证明你拥有运用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本领域前沿问题的能力的一个凭证。
 
 
四、为什么说 王澍的博士论文不合格?
 
 
通过上边的叙述,我们对“什么是博士论文,为什么需要它,它该是个什么标准”等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那么,我们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下王澍的博士论文。
 
 
论文的主要问题
 
直白地说,王澍的博士论文,完全背离了科学学术范畴,完全不符合论文的最基本的学术规范要求。王澍博士论文从论文题目到目录结构,从形式规范到论证水平,从方法逻辑到论据内容都不合格的论文。
 
其选题模糊,定义不明,概念不清,结构无序,语句难懂,逻辑混乱、东拉西扯、自说自话、太不严谨。是一篇即没有科学方法,又不知课题来源,缺少基本逻辑,没有清晰结论,就像一篇汇集了大量读书笔记的文章册。像是将自己的设计思维直接带入研究思维的文章。论文看似涉猎广泛,实则引用满满;缺乏本质内容,更少实质内涵。
 
综合分析,问题如下:
 
1.论文题目不符合要求——论文题目怎能像小说名
 
首先,论文题目《虚构城市》,这个题目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工学学科的论文题目。工科论文是对一个研究课题进行论述,不是写小说。不能用小说的形式,像文学描述一样的名称。题目本身根本不合乎论文的起码要求。这样的题目本身就已经反映出了作者对学术论文概念的错误理解。题目的不正确,概念的错误理解(注意不是不合适,是完全不正确)必然导致内容的不可能正确。
 
博士论文是逻辑严谨的论述性文章,不是能随意描述演绎的文章。小说可以虚构,在小说里也可以虚构城市。但是博士论文不能这样写。尤其是工科的博士论文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的科学论文。来不得丝毫马虎,来不得半点玩笑,更不能有任何虚伪,怎么还能够“虚构“呢?这可谓是世界级学术大玩笑!
 
2.文献综述不合要求——没有依据的课题
 
其次,王澍的博士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在博士论文中非常重要,绝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是什么情况呢?那它就是绝对不合格的博士论文。注意,即使你做的是开创性的研究,也绝不可缺少,甚至更有必要说清楚。为什么呢?
 
文献综述,究竟起什么作用?你研究的课题是否有前瞻性?是否是前沿课题?你的课题和前人研究的课题有什么关系?有哪些关联性?有哪些本质不同(原创性)?课题的正当性何在(因为,你要证明你解决了他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将这些问题一一搞清楚,交代清楚。这是任何一个博士研究课题都必须做到的,没有例外。
 
就像一个人,他虽然是个新生儿,但他必须有“爹妈”,没有例外。王澍的博士论文没有文献综述,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爹无娘生出来的孩子,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发生了,这是很可笑的。
 
即,一个研究课题应该有它的来源。你面对自己要研究论述的课题需要有很深入的了解。从了解前人的研究中,还需要说清楚前人研究的成果,他们研究解决了相关的哪些什么问题,而还没有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样你想要解决的问题就成为了你论文的“创新点”和立脚点。
 
文献综述是论文立足的根本,是无论如何都必须要说清楚的内容。是必要的,必须的,决不可缺少的。没有的话,作为学术论文是不可能成立的。这是学术论文的常识,更是博士论文规范所要求的。而王澍的这一篇博士论文它真的就没有“文献综述”。这是他博士论文致命的缺陷,有这么严重缺陷的博士论文居然能够通过,能够毕业,还能拿到博士学位!我想,它一定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博士)学位条例》精神的!
 
3.论文构成不符合规范要求——大杂烩的构成
 
该论文从目录上看由上下两篇构成。上篇是60篇“散文”(很难称得上是论文)合成。下篇是由四个章看似一气呵成的文章组成。也就是说,该博士论文是东拼西凑拼凑而成的文章。学术论文需要有严格的一体性要求,整篇文章需要有严谨的学术逻辑结构。
 
 “上篇”一篇一篇拼凑而成的文章,显然不符合博士论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证要求。上篇的文章几乎都是虚构的题目。拍着脑袋想出来的,随意、无序、无意。比如,“虚构作为归类为小说的文学写作和学院里的城市研究有何关系?”再比如,“10.什么是结构?“。在给结构下定义吗?自己的?他人的?有意义吗?这标题即与上文无关,又与下文不联。题目相当随意,没有结构关系,没有逻辑关系性。
 
文章题目,要么找两个概念对比一下;要么就提问一句,要么就主观臆断来上一句。比如,“什么什么与什么什么“。再比如,“二十世纪城市模型上的兴趣分离“又比如,“作品自足体”的反心理主义立场“。60篇中有20多个问句。标题字多的54字,少的只有2字。杂乱无序,不胜枚举,随意至极,不可思议。
 
下篇:虚构城市的若干可能性。共四章,写了四种“可能性“。比如,“迷失在迷宫里的城市文本的可能性”其实,一、已经“虚构了“那就意味着有无数的可能性。二、”可能性“,也就意味着”不可能性“。感觉他在玩文字游戏,用无意义的游戏,凑字数。
 
博士论文的研究应该有具体的研究对象,需要有具体的时空界定,需要有具体的范围界定,概念定义的界定,研究事项的界定等。到全世界任何一个认真做学术的大学去,都无法想象这么虚无缥缈地胡乱论说一通的人,能拿到博士学位。看似此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城市问题是个庞杂无边的课题。作为研究课题没有界定范围,没有具体事项,没有领域范围,它怎么可能成为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呢?这种不找边际地胡论一番的文章能有什么科学学术价值吗?
 
4.研究方法不符合科研要求——没有调查何来研究?
 
对博士论文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博士论文是写出来的。其实不然,博士论文并不是写出来的,靠硬写是写不出来的。博士论文是表述博士研究课题的文章。先要做研究,然后,将研究写成文字说清楚。即,先有原创性科学研究,然后将这个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和所获得的成果,一步一步逻辑严谨地按照科研论文的学术规范论述清楚的文章,即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必须要遵守学术规范,否则就不是学术论文。比如,要说清楚你研究的原创性,你就必须说清楚你的研究成果是前人没有研究出的成果,也以此需要遵守“文献综述”的学术程序。再比如,科学性,必须要按照科学方法遵守科学逻辑所做出的成果。必须经得起学术同行的质疑,你的研究是否具备科学学术价值的质疑。理论性,必须有理论价值,可以指导实践的价值。在原创性,科学性,理论性最基本的这三点上,王澍都没有做到。
 
此外,王澍的博士研究,竟然没有做任何的基础性调研工作,也就是说研究没有任何的科研数据支撑;其次,没有任何的一手资料,都是在“读书——引用——写感想”;再次,没有最基本的学术逻辑,有章不循,有规范不遵,自创博士论文的写作方式和逻辑规范。再其次,内容东拼西凑、涉嫌抄袭、标注混乱,导致哪些是引用?哪些是自己的评语?都不清楚。最后,结论的“五个性”:系列性、秩序性、破坏性、解放性、游戏性更是主观臆断的结果。
 
5.写作规范上的三个问题
 
我们看到的结果是,王澍写博士论文完全无视学术规范,按照自己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和自创的路子在撰写一篇博士论文。
 
5.1 第一个问题:写作风格
 
他的写作风格,用一句话描述的话就是“以让人看不懂为目标“展开写作。王澍的博士论文不是一般的不规范,简直就是在根本原则上基本概念上完全不合格。在写作风格上,甚至就是中小学生写作文的水平。为什么这么说呢?小学生的文章是可以看懂的,而该论文却是让人看不懂。
 
1)、词不达意,字不传清,句不通顺。就像说“吃九七八完“。每一个字都正确,”九七八“的表述还有连贯性,但是,这句话你听懂了吗?当然你听不懂了。字词句结构上都有问题。
 
2)、没有方向,没有方法,没有逻辑,没有框架,没有根据,没有结论。啰啰嗦嗦,东拉西扯,东拼西凑写了一堆字。
 
3)、将看似比较常用的概念晦涩错位地搭配在一起。比如,“马克思主义与普利兹克奖金币种的论辩实践结果又转而异化程序的可能为何?”(我用“一句创作”说明我的感受)。
 
5.2 第二个问题:涉嫌“抄袭”
 
什么是抄袭?抄袭指的是将他人的思想或文字直接或变相地表达在自己的文章中的行为。有“直接抄袭”,“跳跃颠转式抄袭”,“拼贴组合式抄袭”等。说实质一点,抄袭其实就是学术成果“偷窃”。
 
此外,什么是学术论文?
据我所知,包括相当一部分教授和一些博导都有很多的误解。博士生当然也有困惑。即,认为博士论文不就是写出来的吗?使劲地写,把脑子里的东西都掏出来,靠拼命地写,就能把论文写出来。
 
其实不然,学术论文是论述你“研究成果”的文章。你没有扎实严谨的研究,光靠生写是写不出来的,即使生生写出来也是不对的(学术论文不是小说,不能用创作思维写作)。写不出来怎么办呢?通过看书学习,看人家的东西好,只好抄袭。有人抄得多,有人抄得少;有人全抄,有人半抄,有人穿插着抄,抄法多多。
 
一部分人是不知道怎么写,只好抄袭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人压根就不想花时间花精力费力气去研究,不愿意从事“知识劳动“,只想快速获得成果。就像小偷一样,不想劳动,想直接获得钱财。严格讲,论文抄袭者就是“学偷”(学术成果小偷)。智慧一点的还有“学术大盗“。
 
王澍的博士论文是“读书——引用——写感想”的方式写就的。文中有相当大量的引用。有大段大段的相当多的“引用“是没有清晰标注的。此外,由于没有自己亲自调研,和一手调研整理的资料,写成了如此大本的论文,这是很不正常的写法。因此,我们说他是涉嫌抄袭。
 
5.3第三个问题:“什么是科研”“怎么写论文”有认识误区
 
为什么有相当数量的博士生写不出合格的博士论文呢?说到底,其实根本的问题是对论文的基本概念不清楚的问题。什么是论文?论文不是散文,不是“读书笔记“,不是随想随笔,不是辞藻的堆砌,不是“谈论性”的文字。
 
写论文首先是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目的,而且必须说清楚这个目的背后的意义是什么,研究动机是什么?需要有科学严谨的、亲力亲为的、基础性调查研究做支撑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而博士论文更必须是科学的,基础的、原创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课题内容。
 
论文的每一步、每一个观点、每一个论据、每一个方法都要经得起学术规范的检验,和严格的逻辑推敲,需要有扎实的数据支撑,需要科学严谨符合逻辑的论证过程。
 
王澍的论文,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没有自己的基础研究和亲自调研的第一手资料。而只是找了一些“参考书”作为主要或辅助的参考“大量引用”。如,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罗兰・巴特尔的《批评与真实》《符号学原理》,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学》等等。他的论文缺乏自己的基本立论、整体构思和研究框架。
 
比如,以什么为目的?
虚构城市的研究目的是什么?没有。
以什么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没有。
运用了什么科学方法?没有。
调研了什么内容?
有怎样的研究路线图?
是什么样的研究框架?这些都没有。
 
比如,王澍大量的读书笔记主要搭配着几位重要作者的观点、思路、论述,再夹杂着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然后,进行概念叠加、词语混合、句式拼贴、改装组合等手法构成了60篇文章。通篇读下来毫无逻辑,刻意生硬、晦涩难懂。或将不同领域的词汇捏在一起作对比,或主观臆断地随意发一通感慨,如果编不下去就在最后一句加个问号结束。
 
 
五、为什么,王澍的博士论文我们都看不懂?
 
 
王澍的博士论文被认为是一篇谁都读不懂的论文。论文没人能读懂,好像成了自己对外“炫耀”的一大得意之处。岂不知“谁都看不懂”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人类发明文字是思想沟通的需要,为的就是让每一个人相互读懂对方要表达的思想。语言因人类间信息沟通而存在。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也是通过翻译将听不懂的语言翻译成可听懂的语言。人类历史古今中外无一例外。写让人看不懂的文章,是个很错误的做法。比如,巫医、巫婆、玩巫术的人,就希望别人听不懂它说的话,看不懂它做的事。这一旦看懂了就麻烦了,就骗不了人了,骗不了钱了。
 
当今,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巫医巫婆玩巫术的人也就少了许多。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骗人的技术、巫术也在不断的进步。科学骗子、金融骗子、魔术,甚至都有描写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个人性贪婪的世界,骗子骗术仍然是改头换面层出不穷。出现一些论文骗子不也很正常吗?我认为,一个学者玩这种愚蠢的游戏是智商低劣的表现。王澍的论文让人看不懂,我真是读不懂他的真意。
 
我在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时也被认为是没有多少同行能看懂的理论。但是,他还是需要一步一步地逻辑清晰、语言明确、用已经被科学证明过的理论将他自己的理论一五一十清清楚楚地讲给最前沿同行科学家搞懂之后,才能逐渐被更多同行科学家理解的。王澍的理论不会高于爱因斯坦吧?我不知道王澍的虚构城市理论是“说不清楚”,还是“不说清”。还是只让神清楚,而不让人清楚呢。
 
我很好奇他的博士论文审查过程。好奇他的答辩过程。但我并不好奇他写论文的过程。论文让人看不懂,是不是在论文答辩中,说话也让人听不懂呢?我真的很好奇。或许是好奇心勾起了我的研究兴趣。越看不懂就越想把它彻底的搞清楚,越想追根寻源、一追到底地想解开这个不解之谜。
 
王澍的博士论文,究竟为什么我们都看不懂?
 
 
六、为什么说,王澍的博士论文没有学术价值
 
 
一)科研—创新—学术价值
 
中国科技创新的问题,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博士学位的质量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科学素养的问题。在建筑学领域这个问题更加严重一些。背后是“设计概念和研究概念混淆”的问题。因此,也带来了一大堆的教学、研究、学术评价混乱等严重问题。
 
表象之一是:大学的教育体制以设计生产为导向,而严重缺乏以研究行业存在的前沿问题为导向的教学。错误的导向,导致了错误的认识。导致了中国建筑和城市建设问题百出而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解决。而学术界也是纠结、困惑,迷茫、不知所云。
 
许多和建筑和城市的重大问题课题不去研究讨论,竟然出现在国际论坛上讨论“建筑学教育需要不需要博士学位?”这样愚蠢可笑的问题。也说明学术思想混乱问题何其严重!建筑学科确实有它独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但是,科学就是科学。科学是理性的,客观的,清晰的,一是一二是二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含含糊糊的,魔术般的,神秘主义的。它与设计是不同的,设计可以是主观的,感性的,因人而异的。但科学必须是要严谨的,必须是可以实证的。
 
二)王澍是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学者
 
建筑是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建筑学虽然是一门很复杂的学科领域,但是它绝不是玄学。也不会像数学、或理论物理学那样抽象,也不会像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那么难以捉摸,更不像文学,比如《西游记》可以无限想象。但是,无论天地万物它多么的神奇奥妙,它都是可以而且必须纳入到科学的范畴去研究,去表达,去评价的。建筑学的学术研究,博士学位必须遵守科学规范,不存在让人看不懂的问题。
 
博士学位标志着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学术研究能力、学术水平和学术成果而对学术的贡献。博士论文是按照科学严谨的学术规范、逻辑一步一步证明出来的。而绝不是看你读书的数量和写读书笔记的字数多寡。
 
博士论文不是创作,不能是靠一个什么大胆的创意,创作出一篇文章。不能用创作思维来写,而王澍的这篇博士论文恰恰是这么个操作的。我们一看就知道,王澍错误的理解了设计与科研的概念,错误地理解了博士论文的概念。把建筑创作思维直接导入了博士论文的写作。“我王澍的博士论文,怎么能没有创意呢!”
 
 
博士论文是需要表达出基础科学素养的论文。科学素养的缺乏导致了对科学研究理解上的偏差,错误的理解导致他错误的论文写作指导思想。导致他写出了完全不合格的博士论文。
 
 
七、评审背后的“猜想”
 
 
综上可知,王澍的博士论文是一篇问题很严重的不合格论文。
1、题目不合格;
2、形式不合格;
3、内容不规范;
4、没有任何一手调研资料;
5、更没有科学的分析方法;
6、我认为他涉嫌抄袭(因为他太大量的引用,甚至没有清晰的标注)。
7、甚至没有结章结论。
8、指导老师看不懂。
 
就是这么一篇没有章法,没有逻辑,像一本长篇读书笔记的东西,没有任何科学学术价值可言的论文它就是作为博士论文通过了,正常的毕业了。难道这不是一件很蹊跷的怪事吗?但是,它是如何过关的呢?
 
首先,我没有对同济大学的博士论文做全面的调查研究,不能下武断的定论。同济大学的博士论文学术水平不应该如此之低!同济大学怎么着也是世界知名大学,在国内也是响当当名列前茅的名校。
 
因此,我强烈地怀疑,这里是否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还是导师学术水平低下?还是论文评审委员会严重不负责任?是同济本身的制度有问题?还是具体博士论文审查环节的问题?博士可以说是一所大学“生产”的最高级“产品”。博士论文的审查绝非儿戏,但却呈现出了儿戏一般的结果。这里究竟隐藏着什么呢?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期待当事人出来解释清楚。
 
《虚构城市》论文洋洋洒洒27万字,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结论:系列性、秩序性、破坏性、解放性和游戏性。为什么是五性,而不是十性,也不是百性呢?这种拍着脑袋得出的模棱两可“什么什么性”的结论,有什么科学学术价值吗?后续的研究者能够从此论文中获得真实可信、有用有效、可以参考的科学依据吗?
 
这种读书畅想、随想感受所写作出的博士论文只能是“虚、假、空、神”的内容,而不可能有任何科学学术价值可言。这种自说自话自发感慨的论文,读书笔记式的论文,随意东拼西凑的论文,不按学术规范的论文,没有科学方法的论文,形式内容皆不格的论文,导师不管,不说,不懂,不问写出的论文。哪来的科学学术价值的成果和结论呢?这样的论文竟然通过审查,合格过关了。这难道不是天下学术之大笑话吗!
 
不得不一提的,是同济大学教授博导——卢济威先生。卢教授自己说看不懂王澍的博士论文,搞了一辈子学术,却看不懂学生的论文。卢先生说了不懂,说明他没有不懂装懂,好的学术态度。也可能是哪来的学术自信吧。但是审查通过了自己看不懂的论文,这就说不过去了。卢教授这种不负责的态度是学术大忌。中国民间有“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的说法。此举会让所有的学术界感到不解吧!
 
此外,我们也不得不佩服王澍的“学术”之高、本事之大、谋道之深。《西游记》里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最终也没跑出如来佛的手心。我想王澍一定是用了什么魔法搞定了卢博导!博导看懂博士论文,是最起码的不能再低的要求了吧。
 
 
看不懂就让其毕业,这是多么不负责任的导师呢?
多么不负责的论文审查委员会呢?
是缺责任心?还是,有什么其他的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大臣不敢说皇帝没穿衣服。说了那不就证明自己“愚蠢”吗!
 
 
八、结 语
 
 
一段博士生与导师的问答:
博士生问:老师,我都读了N多遍了,怎么还是没有读懂大师王澍的博士论文呢?
博导答:我也读不懂!
博士生:那,他怎么通过了呢?
博导:因为,我们真读不懂!
博士生:那,我可怎么办呢?
博导:那你也写篇让博导都不懂的论文呗!
博士生:啊~我懂了!您的点拨太好了。您是中国最伟大的博导!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人类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物质和精神),从而改善人类自己的生活。人类创造了语言,但是一些心怀叵测的“伪”学者总是恶用语言的复杂性模糊性的(原本为善意而创造出的)规则,将原本该简单表述清楚的事物故意表达成复杂的、晦涩的、难懂的语言,以示自高, “我水平很高!高于你们所有人!”,通过反其道而行之的逆高至高手段达到“自我演示”之目的。
 
人类看待事物,简要地说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哲学家的态度。就是将非常深奥的哲学道理尽可能地用简单易懂、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语言表述出来,生怕别人理解不了。而另一种是假大空伪学者的态度。将非常简单的事物装腔作势、故弄玄虚、无限夸张、绕来绕去,挖空心思地故意设法用让人听不懂的语言来表述。王澍的博士论文显然是第二种。这时我想起了,我们的祖先早就创造好的一句成语——欺世盗名!(完)

一张图读懂王澍论文
 

上一篇:白林:王澍建筑(思想)批判(七)
下一篇:白林:普利兹克奖(究竟)是个什么奖(九)

热点

    白林:王澍建筑教育批判(一)

    白林:王澍建筑教育批判(一)

    王澍的建筑教育代表未来的方向吗?“伟大”破土于自我完善的能力,“自信”奠基于包容并蓄的精神。所以,拒绝批判,就是扼杀这个时代通往美好之路的希望。

    白林:安藤忠雄光与影的精神

    白林:安藤忠雄光与影的精神

    建筑是一个与天、地、人相关的所有事物都无不相连的领域。我总感慨的一句话是:“建筑太简单,建筑太复杂!”因为,建筑是思想的容器,是文化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