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言网——学院派专题约稿
来源: | 作者:白林 点击量:
2014-09-28
内容导读:
畅言网近期采访了建筑师白林,他更喜欢“学者型建筑师”的称谓,一直认为大学老师有建筑设计思考和研究的优势,多年的研究教学和设计实践中,白林老师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理念——建筑是思想(文化)的容器。同时,在教学中,他研究探索出一种清晰坚定培...
畅言网近期采访了建筑师白林,他更喜欢“学者型建筑师”的称谓,一直认为大学老师有建筑设计思考和研究的优势,多年的研究教学和设计实践中,白林老师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理念——建筑是思想(文化)的容器。同时,在教学中,他研究探索出一种清晰坚定培养人才的思路,总结出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对中国建筑教育存在的问题认识透彻,在对建筑教育反思的基础上,实践着自己的观点,在培养人才上倾注大量心血,在未来希望他的学生成为“会做人、能做事、喜欢做建筑”的人 。
畅言网:学院派建筑师并不是一个流派,他们是以建筑高校为依托、又与传统意义的教师有明显区别的特殊身份的建筑师,您如何看待这种特殊身份对建筑设计思考和研究的优势?
白林:建筑是思想的容器。建筑师的建筑观非常的重要。建筑是什么?设计是什么?建筑设计是一个很特殊的专业。既简单又复杂,既需要理论基础,又实践性很强。既被业内人士痛恨,又被行外人士羡慕的职业。没有人可以说,自己与建筑无关。建筑几乎和空间、水、食物一样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必需品,没有人可以离开它。建筑,一般普通老百姓谁都可以对它品头论足,但是,专家学者甚至权威却很难说清楚它的好坏美丑。许多人学了一辈子搞得很糟,许多人非科班出身却搞得很好,甚至,成为国际大师虽不能说比比皆是但也并非凤毛麟角。建筑,就是这么一个有意思的带点神秘性的专业。
本期为学院派建筑师,我更喜欢“学者建筑师”的说法。当然,大学里的建筑师不见得都先锋,个人小事务所未必不前瞻、不学术。从世界范围看,小事务所更前瞻、更先锋、更个性。这种现象似乎不分土洋中外,是建筑领域的一个特色。仔细分析,似乎国外大师级建筑师非高校教师身份更多一些。如,柯布西耶、赖特、路易斯康、贝律铭、矶崎新、黒川纪章、安藤忠雄、畏研吾、扎哈、库哈斯等等。其中也有一些是从“在野”的身份中打拼出来,出名之后,被请进大学执教的。我一直认为,大学老师有建筑设计思考和研究的优势,做设计应该与设计院有所不同,做设计应该与设计院有所不同,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性、前瞻性、学术性。它有两个意义:一是对大学教育的意义,二是一种社会职责意义。即使作品不能发表,至少应该达到将其做为教学案例讲给学生听的水平。我在北方交大做建筑系主任时,曾要求老师们将自己做设计以及思考——思想、理念、方法、过程等的设计实践探索开课讲给学生听。但是,遗憾的是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这样的要求,学院派建筑师的大部分人也没有这么做。绝大部分大学的教师做设计与设计院没有什么区别——做项目挣钱——成为甲方的工具。很多老师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作出真正好的设计作品。倒是一些大设计院有许多很好的有学术风范的建筑师,但是大学又不太给他们与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
“自古江湖多正气,向来官场有恶风。”这也许就是中国社会的现实,一直无法改变,但是又都在努力想改变的现实。
畅言网:在多年的教学和建筑实践中,您形成哪些自己的建筑理念?或者是形成哪种建筑观?
白林:我在交大建筑系曾经开设过一门很受学生欢迎的课——《设计方法论》。开始两年只讲理论性的内容,也讲一些他人的实例,但效果一般。从我开始开设设计事务所之后,就将我做过的每一个设计项目都做成教学案例。将自己做项目中的思考,自己的理论、自己的思想、方法、理念、过程等讲给学生们听。效果非常好。上课我从不点名,但是学生一直都是满的。甚至有两位老师——北建工一位、清华一位,对我讲,“听说你在交大开了一门——《设计方法论》课,很受学生欢迎,我去听听。”“我半开玩笑地说:这是我自己开发的课程,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不能随意来听。”至今在网上还有对此课的好评。在多年的学习研究教学和设计实践中,我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理念,也就是我的建筑观——建筑是思想(文化)的容器。
建筑观是建筑师做建筑的根本。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建筑观就做能出什么样的建筑。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事。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做人、做事是做建筑的基础。这是我们多年来,建筑教育和设计实践得到的深刻体会。
畅言网:在您以往的作品中,哪一个印象最深刻?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白林:我们的项目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江苏省吴江东太湖新城规划。为什么是这个项目呢?因为这项目的前前后后有许多精彩故事可讲。可以从学术角度讲,可以从设计手法角度讲,也可以从设计费角度讲。总之可简要概括为:“以陪标的身份参加,以第一名的成绩告捷。被不讲理的政府赖账”。最值得我们吹牛的地方是“运用中医的思想方法作出的设计,可以击败国外大名鼎鼎的公司。而且让他们心服口服。”目前,最头疼的地方(可能也是最值得吹牛的)就是用更加“公开”的手法要账问题。
作品意义:用现代建筑语言与世界(多国)庭园语言结合,完美诠释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天地人和,包容世界”的设计理念,以此表达出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现代与传统结合、中国与世界融合、建筑与环境结合”的新的时代精神的建筑观,体现“建筑是思想的容器”的建筑观。
构思特点:设计秉承 “天地人和,包容世界”的设计理念。圆形的中心庭院寓意着与天对话空间,放射的建筑布局对称中有变化,而由建筑布局所形成的七块形状各异的庭园空间,又引入了世界庭园(七国经典庭园)的概念,使得整体的空间框架体现出,建筑与环境、规则与自由、中心与分散、开放与包容、天地与自然、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浑然一体的基本结构、形成了本方案的基本构思特点。
1.空间结构:轴对称与放射性结合,圆形内院与放射性花园景观结合。
2.交通结构:外环,内放射结构。
3.建筑布局:公共圆形广场为中心布置行政办公中心,内部集中对外服务,有效提供工作效率。六大科研机构采用条形模式,呈发散状与圆形行政核心区相连,形成科研办公一体化的现代办公模式。空间使用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打破传统模式,创造多样性内外环境交错空间。
景观环境:借鉴世界经典的景观设计案例,融合东西方庭园风格,将中、英、法、美、德、日、意七国庭园景观有机地植入建筑之间,使建筑与环境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从而创造出空间层次丰富的科研办公环境。其中入口广场巧妙利用法国庭园,规则对称的 几何构图,营造出入口的严谨与开放的迎宾氛围。中央广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圆地方”的概念,设计为圆形广场与方形铺地,同时中心广场中采用膜结构,巧妙地通过光影的明暗变化体现了“阴”与“阳”对立 统一的空间关系,同时丰富了建筑形态。景观环境分散布局,强调均好性,最大限度地将绿色的景观环境引入建筑,使休闲与办公融合,从而体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思想境界,办公休闲劳逸结合,惬意舒适,激发创新、提高效率。
畅言网: 您十分勤于教学和研究,对于教师和建筑师角色您更喜欢哪一种呢?您怎么评价工作室建筑师角色呢?商人,建筑师,或是管理者?
白林:教师——建筑师——研究者——经营者,每一个职业都是很有意思、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单独地想做好做出色都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方法正确的话,完全可以结合的很好。这里的关键是理念观念、思想方法,思维方式。
建筑师职业本身已经就是一个很有意思、很能挑战男子汉能力的一项工作。但是,我却发现了对自己更有意思、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培养建筑师。
从个人兴趣来说,比起做建筑师我更喜欢做教师,做培养建筑师的教师。建筑师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职业。但是我觉着教师是比建筑师更具有挑战性。建筑师主要是和“物”打交道,而教师是和“人”打交道,物是死的,人是活的;物做成什么样就什么样,而人是多变的。做一个好建筑就是一个,而培养出一个好建筑师能做出无数个好建筑。对社会对行业贡献更大。建筑设计是一个专业人士都很难生存的领域,把一个非专业人士培养成一个建筑师,这是多么困难,多么需要耐心,多么具有挑战性!
发现和培养建筑大家人才应该是建筑教育者的理想和梦想。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做一个好的教育者的艰难,真正的教育者其实是一个很残酷的职业。作为一名教育者,在教育中不但要教授技能、知识、理论和方法,而且还必须充分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才能真正打动被教育者,甚至都很难打动当今的年轻人。不付出真实的情感,就不会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家,付出情感你就准备着被深深地伤害。只有勇敢地面对情感被深深伤害的而仍不退缩的人才能做真正的教育家。这是我十多年来的切身体会。
通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我们摸索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学者建筑师“培养人才——做作品——事务所生存”相结合的良性循环的理论和方法。在人才培养成果方面,我们做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果。将非本专业学生培养成了能够组织完成较大项目的复合型人才,该员工至今在所工作七年,现担任项目负责人。另将在校设计能力交差的学生用三年时间,培养建筑、规划、景观设计全能,考上研究生并获得优秀论文奖,现在入职某大型设计院担任主创设计师的人才。
在作品方面,我们是中国少有的小型而具备跨界设计能力的公司。具有建筑方案、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特殊造型、综合策划、交通规划等多种类型规划设计的能力。我们完成的许多项目都是时间紧、任务难、责任大、要求高、困难多、挑战性强的项目。我们在国内外大型投标中都曾获得不凡佳绩。
在经营方面,虽然从盈利角度,我们并不算一个好企业,还有许多要改进。但是,能够在中国恶劣的微小企业生存环境中存活下来,能存活十年,说明我们大的方向、路线是正确的,基本理念是合理的,理论和方法是有效的,事实证明我们是有实力,有能力、有水平的。
在社会责任方面,作为学者建筑师我们深知,在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外,还应该承担不同于其它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不但应该体现出教师、建筑师、规范经营者的基本职责,还应该在本专业领域里承担起——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比如,从学术角度批判一味地崇洋媚外(只请洋人建筑师的做法)思想;比如,公开向不良政府要账;比如,超越自身利益为社会为行业培养人才;比如,抵制行业靠行贿拿项目的不正之风;超越甲方,超越自己,谋求更公众的根本利益;向地震灾区捐款。等等。
在事务所经营上,提出“不在揽活上斗心眼,只在干活上动脑筋——真不二价”。“想做好作品就不要太商业化。”的经营理念。
在培养人才上,提出了“不在薪酬上太计较,只在技能上下苦功——德行磨练。”“想成才就不要太世俗化、太功利化。”的成才理论。——在实践上,我们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获得了许多经验教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畅言网:很多地方的城市化进程都在高速度的进行,但是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您如何评价现今中国各地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的现状?
白林:城市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在政府、社会、相关专业人士二十多年的努力下,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确实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非正常的高速城市化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工作、生活等等诸多问题。生活相关的居住、交通、环境、物价房价高起之外,更深层的资源短缺、环境破坏、贫富悬殊、官员腐败、利益冲突、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从更大的角度看,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是最大、最根本的问题。
从长远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坚定不移地、不断地推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从近期看,需要慢下来、缓下来、静下来认真地对过去高速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反思、反问。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城市化?应该怎样推进城市化?面对这些问题,作为学者建筑师规划师应该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矛盾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应该如何做?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我想,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行动的方向。
畅言网:您认为目前中国建筑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如今很多学校建筑专业的课程设计有不合理之处,能详细地说说吗?
白林:在我看来,中国建筑教育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第一,选人问题。建筑学并不是非要学习成绩好的人,什么需要有绘画基础,都是误导。而更需要喜欢做建筑,喜欢做设计,喜欢动手,喜欢动脑,喜欢创新,喜欢挑战的人。建筑教育的第一步选人的方式有问题。
反思我们的建筑教育,最大问题是既没有教会理论,也没有教会实践,既没有教会理念,也没有教会方法。甚至,没有教会作为建筑师应该怎么健康地生存。最要命的一点是,现在建筑系的学生没有理想、梦想。坚实的理想信念是建筑师成才的素质基础。我们的建筑教育却没有做到这一点。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那么学会什么了呢?学会了软件,学会了上网,学会了怎么通过考试拿到学分毕业,怎么找个大院上班,怎么找点私活赚点小钱,怎么早点买房买车,怎么考研,怎么出国…。不知道为什么考研?不知道为什么出国?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使得中国的城市无论是建筑领域,还是城市规划都是问题如山,而研究生们却寻不到研究方向,找不到研究课题,等着导师给题。但是许多教师也没有课题。高校培养博士硕士的定位究竟是什么,似乎并不很清楚。硕士毕业不会写论文,博士毕业不会做研究?方向没有,不知道应该研究什么,方法没有,不知道应该怎么研究。“一纸文凭将进手,天涯一望我何人”人生何往?这是送给某大学将要毕业学生的两句诗。教师的问题。教设计的自己不会设计,教研究的自己不会研究。一个现象,由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从软件技术到知识信息,许多学生比老师知道的更快,了解得更多。以至于建筑学学生不佩服老师,不认可老师的现象已经成为大多数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对建筑教育反思的基础上,在我们的设计事务所做了许多建筑教育——培养人才的探索。
畅言网:王澍的成功验证了坚守传统的胜利,关于现代和传统的话题也是建筑界老生常谈的,通过自己的建筑实践您是如何思考中国建筑文化的出路的?
白林:关于王澍,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个坚守传统的人。从他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达方式上讲,他都并不属于传统型的人。但是所谓“重新诠释传统”的说法难以苟同。当然,无论做成什么样,只要本人说“我这是在延续传统”,从哲学角度讲任何人都无法否定。但是在新建筑上运用一些旧砖,旧砖并不能说明是传统。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达直接表现在建筑形体上,将坡屋顶做成山的形状,也并不能被大家认同这就是传统的继承。将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的造园手法生硬地运用于中国美院象山校舍的自由开窗形式,应该说有独创性,但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并不合适,不和谐、也并不美观。客观地讲,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有思考、有探索精神的学者型建筑师,中国需要大量这样的建筑师。
建筑是思想(文化)的容器,这是我的博士论文研究得出的一个结论。博士论文主要写的是中国传统住宅空间构成与传统生活的对应关系研究的内容。建筑就是通过形式表达的,用有形的形式昭示无形的思想。诚然,中国传统建筑有许多装饰性的表达,但是,我认为,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并不只是那些装饰性的表皮,形式主义的表达,而是空间体系下的文化内涵、思想内涵,生活内涵的统一体。中国有责任感的建筑师们都在通过自己的建筑实践探索着中国的建筑文化与现代化融合问题,国人的价值观与建筑形式的结合点的问题,这是历史的必然。
畅言网: 您在教学中有哪些成功或者独特的教育方式吗?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白林:建筑教育其实是“点火的”工作。首先,受教育者应该具有成为一名优秀建筑师的梦想。好的教师就是通过工作激情点燃其人生梦想。在“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建筑”理念下,我们尝试了许多独创的教育方式、方法。比如,招人,不分专业学历,考察真心,考察成为建筑师的梦想。思想是语言行为的后台,听其言、观其行、读其心,晓其人的程序,考察其基础素质。我们入职需写5000字入职报告,离职时写3000字总结。做完项目后写项目总结,年终写年终总结,考研的写考研总结等。培养人,不分水平高低,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建筑。我的体会是,做人做好了,做事、做设计真的不难。在学习设计技能的同时,磨练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训练。
畅言网: 您一般都会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一个设计学生的才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
白林:作为教师,我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成为一个不断超越自己、超越老师的人。成为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崇高境界、活跃的思想,自由的精神,奔放的行动,科学的方法、人品正直的人。成为一个:通理论、晓实践、贯通中西,心中永远追寻梦想的人。成为一个:贪婪地不加修饰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简单而快乐生活的人。——“会做人、能做事、喜欢做建筑”的人。
我是这样评价学生的:思想是否开放,内心是否纯净,对社会的态度是否正面。是否有真实的追求建筑之心,追求艺术、对美感(造型美、色彩美、材料美)、追求价值之心。我认为,身心健康是成为建筑大师最最重要的素质基础。通过几十年对国内外建筑系学生的反复观察和实践,发现建筑师成才从本质上讲,只需两点:一、人品好。二、喜欢建筑。有没有才能并不重要,只要真正具备以上两点,建筑设计不是难事,技能和方法都是可以教会的。在所教育中,我们总结出 “六个统一”:建筑教育和人生教育的统一;研究与设计的统一;教与学的统一;做人与做事的统一;理论与方法的统一;言传与身教的统一。
上一篇:中华建筑报——建筑设计领域的国企与民企
下一篇:【Vdesign】专访——白林《安藤忠雄论建筑》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