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目标 > 媒体采访 > 详细内容

畅言网《用中医理论理解建筑(设计方法小论)》

    来源:白林建筑  |  作者:白林  点击量:   2014-12-19

内容导读: 一个建筑项目,要想做好,就必须梳理好建筑本身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周边路网交通、周边城市肌理、当地文化传统、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意向等等,把这些都理顺了,建筑形态自然就出现了,北京白林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白林提出用中医的理论来看待建筑...

      一个建筑项目,要想做好,就必须梳理好建筑本身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周边路网交通、周边城市肌理、当地文化传统、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意向等等,把这些都理顺了,建筑形态自然就出现了,北京白林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白林提出用中医的理论来看待建筑设计。
 
建筑畅言网:你如何理解城市文化中心这样的建筑?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白林:其实所有的建筑都有文化性,讨论文化建筑怎么样,非文化建筑怎么样没太大意义我觉得。即使是文化建筑,现在所谓的文化建筑,建造的目的可能和以前也不太一样,我们北京交大有一位薛林平老师做过一个调研,以山西农村的戏台为研究对象,一个戏台它也是一种文化建筑,只不过规模相对较小。但是它曾经很好地承担了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的功能需求。发展到现在,文化建筑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似乎不惟此不足以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了。其实现实已经完全不是这样了。
随着人们的生活进入网络时代,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看电影不一定要到电影院,手机就可以,大多数音乐也并不是在音乐厅,手机也可以。所以不能按照以前的思维方式来建造所谓文化建筑。要建就应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众、贴近需求。比如在西直门这个地方,每天有三四十万的人流量,居然没有一座电影院,其它的剧院、画廊等文化设施也没有,这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来讲是一个巨大的缺陷。按照正常模式来讲,人除了工作就是生活,西直门人流量如此巨大,而且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过路,具有鲜明的时间性,如果建一些电影院、剧院、小音乐厅、画廊、小美术馆等,正好可以在下班之后在西直门就近约见朋友,一起聊聊天、吃吃饭、看场电影、看看画展、欣赏音乐等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既可以联络感情,缓解工作一天的压力,又可以分散人流,减轻交通压力。但西直门这个地方却没有这些城市中心应有的功能。这让我感到非常不可思议。相同地块在日本,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凡是人流密集的地方,一定会建造电影城、小剧场、小音乐厅、小画廊等文化场所,而且不止一处。希望大城市的管理者、规划师们注意到这个问题,希望有眼光的开发商能关注到这个的大商机。

建筑畅言网:请你谈谈我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现状。

白林:现状就是该有文化设施的地方没有,不该有的地方反而又建造了大量的文化设施。此外,文化设施的体系化不好,硬件与软件不匹配。现在我国的文化建筑多数都太“高大上”,演出(展出)的作品都属于高雅艺术,有的观众相对较少。解放和培育基层文化智慧很重要。小剧场是大剧院的基础。小画廊是大美术馆的基础。原因其实不是因为艺术太过高雅没人看,而是因为民众的文艺修养基础不够,只要大批量地培养出基层大众的审美意识,就会诞生出大量成为能够欣赏高雅艺术的群体。日本是发达国家,但演出并不多,不像中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组织各种各样的演出活动。但上世纪80年代,日本建造了很多剧场、文化中心、美术馆等文化设施,现在这些设施的维持成了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巨大负担。他山之石,可以借鉴。可以帮助我们做好自己的规划建设。软件基础不打牢,光做上层的文化建筑硬件,肯定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官员拍脑袋做规划的行为方式下,全国各地现在已经建造了大量的文化建筑,关键是要软件和硬件对接上、匹配好、协调好、放对地儿。从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上,希望也能够更多地考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众、贴近市场。

建筑畅言网:文化建筑的外形与城市肌理不相协调,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出现?

白林: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出在评价体系上,“长官意志”导致了一些文化建筑在外形上看起来比较奇怪。建筑的好坏不是由负责任的建筑师和专家说了算,而是“半外行”的领导说了算,而不是真正由有水平有责任感的建筑师来决定,有一些不太负责的建筑师或者是建筑观有些扭曲的建筑师,他们或只听从长官的意志,或为了出名哗众取宠吸引眼球,搞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而一些有水平有责任感的建筑师、规划师却被排除在外,难以参与项目,参加意见。真正好的有责任感的建筑师都会很认真地很好地综合各种要素充分考虑建筑的使用者、使用功能以及建筑造型与周边的协调性的问题。
        在十多年的设计实践中,我一直强调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去理解和处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规划与环境的关系。奥运会那年2008年我们参加了一个大型国际投标,是一个苏州的新城规划项目,项目在苏州东太湖边的吴江,占地5.9平方公里。政府组织了国际投标,有澳大利亚、德国、美国、日本(白林建筑事务所和日方组成联合体),领导看好的是美国那家大公司——HOK,HOK不行就选择澳大利亚——JPW(做悉尼歌剧院后续项目的公司),德国和日本都是小事务所,属于陪标。日本事务所是我的推荐,我提出与日本事务所一起参与投标的要求,甲方同意。
         我们是陪标的,结果中标了。中标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大道至简)。当时我们深入分析了对手可能的思路,分析结果:对方肯定会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理解这个项目。举个治病的例子,比如胃病,西医会使用直接治疗胃病的药物,病好了,但周边被“污染”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副作用。而中医的方法像是反其道而行之,其方法是从周边器官入手,脾脏呀、肠道呀等等,甚至从身体呀、天气呀、情绪等综合考虑协同治疗,最终将胃“病”化解掉。其实建筑和环境的关系也是这样的关系。规划设计从周边入手,把周边弄好了,其存在的基础坚实了,建筑自然就好了。因为各要素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和谐融洽的关系。根据这一理论思维,我们研究了该地块与太湖的关系,与老城区的关系,与当地企业的关系,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关系,以及与道路、水网的关系,将这些关系都理顺了,都处理好了,要规划的形态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我们觉得这个规划“应该就是这样的”,用这种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最终赢得了这个项目。
         我的理论是:建筑是思想文化的容器,思想认识正确了,盖房子,建剧院什么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到底要建什么样的城市,大家为什么愿意来,它和老城的关系是什么?它和周边是什么关系?和我们的文化脉络有怎样的联系?这些基础性的、根本性的,来源性的东西必须搞清楚。
        你提的问题其实也可以这样解答。要建造文化中心,只追求做一个形而做一个形,而不考虑其它相关的综合因素,这就会有问题。一座城市中,偶尔有一个或几个跳脱的建筑风格出现在城市里是可以的,但大量的采用这种跳脱的设计方法是不适合的。就像病特别急的时候,用西医的方法非常管用,但不能老用西医,否则,日后可能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其道理是一样的。
        建筑师不能把建筑只当硬件去做,只当一个造型去做,否则会有问题。做建筑应充分考虑与周边的“软件”是否匹配。高水平的建筑师不是只做一个建筑师自己喜欢的造型,本身用什么材料、多少平米,而是要让它的形式一定服务其功能,而且不仅仅是其本身的功能:对使用者,谁在这演出,怎么演出,谁在这看演出,观众怎么进入?怎么看?还要其承担的更大的、更广泛意义上的功能。比如对社会、对城市、对时代精神,对思想意识、对文化传承等等。真正好的建筑师会将他对很多东西的综合理解体现在他所设计的建筑之中。我认为,“建筑是思想的容器”——建筑师的工作就是把思想文化语言、通过生活语言转换成建筑语言的工作。建筑语言具体地讲就是指:空间语言、造型语言、材料语言,功能语言、形式语言、美学语言、环境语言等一系列的东西,最终变成图纸,并变成现实的“房子”。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只注重了建筑的形式,而且这个形式都是由对建筑并没有深入研究、深刻理解的官僚们拍着脑袋决定的。它伤害了我们的城市,伤害了我们的传统,伤害了我们的文化,伤害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我有一句话叫“不晓万物,难做建筑”,做一个好建筑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建筑师是一个杂家。对各种事物的深刻理解是做好建筑的思想基础。

建筑畅言网:如果设计思路与决策者(领导)的想法有出入,该怎么办?

白林:说服吧,我觉得我的说服能力特别强。有一部分决策者是真的想把项目做好,只不过他们的学识、专业知识、审美水平不太够,好多东西他们不太明白,从理论上、文化上、生活上、行为上讲清楚讲明白了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我目前碰到的问题还不在于这个。我的事务所是以我个人名字命名,我是交大的在职老师,像我这样在职的老师又成立个人名义的事务所在国内肯定不多见,由于体制机制问题,我们在中国的设计市场上还不被认可。这是第一;第二点是在中国的现有情况下,由个人建筑事务所设计文化建筑的情况非常少,基本都是政府找设计院来设计。虽然设计院最终也是由设计师个人来做,但与个人事务所不同的是,设计院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不容易坚持设计师的设计思路,而个人事务所会尽力说服甲方接受自己的设计理念。
       很多建筑在做之前,虽然有效果图,甲方并不知道效果,等建好了才知道是什么样。比如我们设计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大门,甲方说他们找了十年都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方案,说自己是做艺术的学校,大门是一个单位的脸面,做不好还不如别做,就一直搁置了十年。我们的方案一出来,他们就接受了,因为他们在我们的方案里看到了艺术,看到了音乐,看到了品味和气质。所以对我们来说,最大的问题还在于信息不对称。要是早在十年前我们就知道了附中的这个项目,大门在十年前就可能建好了。我相信现在也还是有很多项目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市场上有这样的项目但找不到合适的设计师,设计师有这样的能力却又找不到自己可以发挥的项目。

建筑畅言网:历史悠久的文化城市如何协调新兴建筑体系与传统建筑风格?

白林:我觉得泛泛地讨论文化意义不大,建筑最终都需要靠人来建造,用对人才能做对事,才能出好的作品,真想做好的东西就要选对设计师。这一点对建筑的影响、对城市的影响、对文化的影响真的很大。中国目前政治体制机制都在发生深刻变革,逐渐都会落实到实业。关于设计体制这个块,我个人的理解是,因为中国太大,全部变成个人事务所在管理上会有些问题,并不都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应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业体系——既有个人建筑事务所,也有大型设计院,既有民营院,也有国企院,同时还有国外设计事务所。由大的设计院来完成大量的、技术性要求高的、生产性的设计,而规模适中的、更需要花时间研究的、需要有点创造性、艺术性、文化性的、思想性、带有点个性的建筑交给个人事务所做的情况会多起来吧,希望它能多起来。

上一篇:建筑畅言网:白林谈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认证取消
下一篇:建筑畅言网—白林:城市综合体项目已经偏多

热点